科学预测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是做好和平区人口和计划生育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城市区域发展规划的基础。结合和平区人口实际情况,本研究分两个口径进行人口预测:一是户籍人口预测。户籍人口增长包含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和平区文化资源、区位优势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口有着较强的吸引力,每年需要接纳一定规模的永久性迁移人口,这些迁移人口参与和平区人口再生产。二是常住人口预测。近年来,城市建设和旧城区改造导致大量人口外迁,产生了人户分离现象,人户分离除了对居民日常生活带来影响外,还影响到政府制定政策的准确性。人户分离和流动人口因素是常住人口预测所需考虑的重要方面。
本研究目标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准确测算 “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和平区人口规模、年龄性别结构,以及各年龄段人口变化规律和变动特点;二是前瞻性预测中长期(2016-2030年)和平区人口数量和年龄性别结构,以及各年龄段人口变化趋势和变动方向。其中,人口数量及其结构预测为卫生部门优化配置卫生资源提供数据,老龄人口变动情况预测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支撑,劳动力人口预测为劳动部门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提供参考,学龄人口预测为教育部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供依据,育龄妇女规模预测为人口计生部门开展优质服务提供信息。
一、预测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分要素人口预测法,根据和平区“人户分离”的人口实际,借鉴系统仿真思想,构建结构功能模型,根据人口构成、生育水平、生育模式、死亡水平、死亡模式以及迁移流动人口规模结构选定相应参数,对和平区人口规模及其年龄结构进行预测。
在预测技术路径上,首先是构建出生模块、死亡模块、迁移模块和流动模块等四个模块,采用年龄移算法构造人口预测方程组,编制针对和平区人口预测的计算机主程序和各子模块程序,预测户籍人口数量和结构情况。其次是充分考虑城市建设和旧城区改造导致的大量人口外迁因素,按照2000年以来的“人户分离”人口数据变动规律,分析测算现居户籍人口在户籍人口总量中的占比情况。最后是充分考虑未来和平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市投资规模、就业弹性系数、工资收入水平以及和平区经济比较优势等因素,应用经济-人口结构模型预测得到和平区未来各年度流动人口数量和年龄结构,确定未来年度净流入人口规模及其结构。
在生育模块预测算法中,本研究重点考虑了两个因素:一是重点考虑孩次递进生育率变动所导致的妇女终身生育率变化。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妇女生育年龄呈现上升趋势, TFR只有在生育模式长期稳定时才等于终身生育率,而在生育模式变化时,TFR并不能反映其下降部分中因生育意愿减少和生育年龄提高所占比重有多大,它是将两者混在一起表达的。因此,本研究没有简单地应用总和生育率TFR来进行预测,而是根据时期生育行为,采用去进度效应总和生育率TFR′对总和生育率TFR中的推迟生育下降部分进行控制,以期更好地估计终身生育水平。二是重点考虑生育年龄推迟而产生的生育模式变化。生育模式与生育水平是密不可分的,估计生育水平离不开对生育模式的分析和判断,如何准确把握与生育水平相对应的生育模式变化规律是正确认识生育过程的关键。为了认识生育模式变动规律,消除因生育年龄变化而产生的对生育模式变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的方法是,根据不同生育模式平均生育年龄的比例关系,对生育模式进行年龄标准化和生育模式曲线线性内插,在比较生育模式的基础上,对部分生育模式进行标准化处理,从而得到可以进行比较的消除年龄影响的标准化生育模式。
二、主要变量
在预测过程中,需要对四个模块的相关变量进行分析,按照预测算法所编制的计算机程序进行数据处理。本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六个指标变量:
1、生育水平。选择孩次递进生育率为指标。就是把妇女一生的生育过程按生育次数分成若干阶段:无孩、一孩、二孩,等等,伴随每一次生育,妇女从一个阶段进入下一阶段的行为或过程称为孩次递进。孩次递进生育率是计算去进度效应总和生育率的基础,在其定义及计算过程中都运用了队列的概念,相对于总和生育率来说,其计算结果更加贴近实际生育过程,也更加有利于科学判断实际生育水平的高低。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育龄妇女分孩次生育率,并充分考虑生育政策条例执行情况,得出未来孩次递进生育率。
2、死亡水平。选择平均出生预期寿命为指标。根据和平区2000年分性别分年龄死亡率,通过生命表推算得到基期(2010年)的男女性出生平均预期寿命分别为77.48岁和79.32岁。未来平均出生预期寿命的变化按照联合国平均出生预期寿命增长的经验步长法推算, 2011-2020年,平均每年增加0.1岁;2021-2030年,按照高龄步长递减的原则,平均每年增加0.05岁。死亡模式参照2000年和平区分性别分年龄死亡模式,并根据模型生命表做适当修正。
3、出生性别比。在生育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出生性别比高低决定了当期出生人口性别分布。这将从两个方面影响未来人口发展,一是男女预期寿命和死亡模式有所差异,从而影响未来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二是出生女婴数量决定着未来育龄妇女规模,这将直接影响未来人口再生产能力。自1990年以来,和平区出生性别比一直处于正常范围内,围绕105窄幅波动,因此,假定出生性别比为105。
4、迁移水平。以净迁入人口作为人口迁移水平的指标。2008年以来,和平区迁移人口相对比较稳定。 2008-2010年,年均迁入人口11800人,迁出人口8600人,净迁入人口3200人。2011-2030年,假定年均迁入人口规模为3200人。迁移人口模式采取天津市2000年人口普查时的迁移年龄性别结构,如图1所示,预测期内保持不变。
5、流动水平。以净流入人口作为人口流动水平的指标。和平区是天津市文化中心,第三产业占经济增加值的75%以上,流入人口以经商为主。“十一五”期间,和平区流动人口规模比较稳定,2006-2010年,平均净流入量为43570人。我们将4.36万人假设为2011-2030年的净流入人口量,流动人口模式采用天津市2000年人口普查时的流动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如图2所示,预测期内保持不变。
三、预测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研究路径和预测方法,计算得到和平区未来人口数量和结构,现从总人口、老年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育龄妇女人口、少儿人口的规模和结构方面,分别对和平区“十二五” 期间人口发展特点和未来20年人口变动特征进行分析。
(一)“十二五”期间人口发展特点
1、总人口规模缓慢增长。户籍人口规模从2011年的40.26万人增至2015年的40.88万人,年均增加0.15万人,增长率为3.85‰。其中,迁移人口年均增加3200人,是和平区户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过去几年,全区在市容市貌明显改观的同时,和平区也成为天津市人户分离问题最为突出的行政区,常住人口呈现下降趋势。自2008年以来,随着旧城区改造接近尾声,常住人口基本稳定在23.90万人左右。预计2011-2015年,将保持缓慢上升态势,从2011年的23.73万人增至2015年的24.04万人,年均增加0.08万人,扣除净流入人口4.36万人后,仅有48.12-48.15%的户籍人口仍然居住在本区。
2、老龄化水平快速上升。由于1950年代第一个高峰出生队列人口将在“十二五”期间步入老龄,和平区户籍人口中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快速增加,从2011年的9.39万人增至2015年的10.99万人,年均增加0.40万人。相应地,老龄化水平从23.33%升至26.89%,年均上升0.89个百分点,人口处于中度老龄化阶段。尽管流动人口使得常住人口老龄化程度有所降低,但程度有限,老龄化水平仍将从2011年的19.99%升至2015年的23.06%。人口严重老龄化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人口现象。
3、劳动力年龄人口持续下降。“十二五”期间,户籍人口中的劳动力年龄人口将从27.32万人降至26.21万人,年均减少0.28万人。尽管流动人口补充了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人口,但不足以扭转劳动力年龄人口下降趋势。常住人口中的劳动力年龄人口将从16.83万人降至16.28万人,年均减少0.14万人。人才引进和劳动力资源开发将是迫切需要和平区政府相关部门关注的重点。
4、育龄妇女规模有所降低。“十二五”期间,户籍人口中的15-49岁育龄妇女将从2011年的9.91万人降至2015年的9.32万人,年均减少0.22万人,其中,20-29岁年龄组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减少程度最大,年均减少0.15万人,这是和平区长期保持超低生育率的必然结果。常住人口中的育龄妇女从6.35万人降至6.06万人,年均减少0.11万人。尽管育龄妇女规模有所减小,考虑到国家人口政策可能调整以及生殖健康服务需求更加多样化等因素,人口计生服务管理不可掉以轻心。
5、少儿人口小幅增长。 “十二五”期间,户籍人口中的0-14岁少儿人口规模将从3.55万人增至3.68万人,年均增加0.03万人,其中,3-6岁幼儿人口将从0.93万人增至1.04万人。但其内部不同年龄段人口变动特征不一,情况较为复杂。户籍人口中的6-15岁义务教育阶段少儿人口保持在2.36万人左右, 其中,6-12岁小学年龄人口从1.57万人增至1.65万人,12-15岁初中年龄人口从0.79万人减至0.71万人。常住人口中的义务教育阶段少儿人口保持在1.46万人左右,其中,小学年龄段和初中年龄段人口分别从0.97万人增至1.01万人和从0.48万人减至0.44万人。接受小学阶段教育和初中阶段教育的流动人口分别占小学生和初中生总量的30.62%和45.64%。流动人口儿童占比如此之高,不排除其它区县人口受和平区教育资源丰富和教学水平较高因素吸引而流动的可能性。这一方面要求和平区政府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将流动少儿人口纳入正规教育体系,解决其“能上学、有学上”的问题;另一方面,需要天津市政府在区县间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合理布局,均衡发展,保持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6、人口机会窗口处于开启状态。受劳动力年龄人口规模持续缩小,以及老年人口和少儿人口增长的影响,户籍人口总抚养比将从2011年的47.39升至2015年的55.98,人口机会窗口将于2013年关闭。常住人口总抚养比从2011年的40.99升至2015年的47.69,人口机会窗口在“十二五”期间保持开启状态,是一个难得的缓冲期和战略机遇期,为迎接重度老龄化社会到来做好物质和制度准备。
(二)未来20年人口变动特征
1、人口规模于2028年达到峰值。和平区人口生育水平长期处于超低水平,户籍人口呈抛物线式增长,从2011年的40.26万人增至2030年的41.62万人,并于2028年达到峰值41.64万人。与户籍人口相似,常住人口保持缓慢增长态势,从2011年的23.73万人增至2030年的24.41万人,于2028年达到峰值24.42万人。迁移流动人口是决定和平区未来人口变动的重要因素。
2、人口老龄化程度逐年加深。60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从2011年的9.39万人增加到2030年的15.79万人,其占总人口的比例也将逐年上升,从2011年的23.33%上升到2030年的37.94%,年均增长0.50个百分点,自2018年开始步入重度老龄化阶段。与户籍人口相比,常住人口老龄化水平上升速度稍缓,从2011年的19.99%上升到2030年的32.54%,年均增长0.43个百分点,其达到重度老龄化水平的时间比户籍人口推迟了5年时间。
3、劳动力年龄人口持续减少。2011-2030年,户籍劳动力年龄人口将从27.32万人减少到22.92万人,年均减少0.23万人;常住劳动力年龄人口从16.84万人减少到14.64万人,年均增加0.12万人。未来20年,和平区劳动力年龄人口略显不足,需要从人才引进和本地培养两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保持劳动力供给的基本稳定。
4、少儿人口变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未来20年,户籍人口中的0-14岁少儿人口规模先升后降,共分为两个阶段,2011-2018年,从3.55万人增至3.73万人;2018-2030年,从3.73万人减至2.91万人。相应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人口从2011年的2.36万人增至2022年的2.68万人,然后逐年下降, 2030年降至2.21万人。如果未来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人口将保持在3.20万人左右。这仅仅是户籍人口中的少儿人口,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加上30-50%的流动少儿人口,将会给和平区教育资源带来巨大压力。
5、人口抚养负担快速上升。2011-2030年,户籍人口总抚养比从47.39升至81.60,其中,老年人口抚养比从34.39持续上升到68.90;常住人口总抚养比从40.99升至66.82,老年人口抚养比从28.18持续上升54.28。由此可见,和平区未来20年的人口抚养负担较重,人口机会窗口将于“十二五”期间处于开启状态,这可为更好地应对重度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挑战做准备。
主办单位: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政府
津公网安备12010102000334号 津ICP备05000681号 网站标识码:1201010001
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196661,举报邮箱:hpqzfb18@tj.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