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区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期间,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天津市以及和平区建设生态文明、着力解决与规划环境保护重大问题的战略机遇期。做好“十二五”期间的环境保护工作,对于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切实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环境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生态城区目标,全面完成和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环保“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
(一)“十一五”期间环保工作取得的主要进展
1、深入开展蓝天工程,城区空气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治理煤烟型污染。大力推进供热锅炉并网和改用清洁能源工作,全区各种燃煤设施由原来4000余台减少到目前12台,燃煤总量由原来70万吨减少到现在8万吨左右。煤烟型污染明显好转,二氧化硫年均值由2006年0.068mg/m3下降到2010年0.061 mg/m3,降低了10.3%。
控制扬尘污染。重点防治拆迁工程、建筑工程、道路施工工程及运输洒漏等扬尘污染,规范施工行为,落实扬尘污染防治措施。扬尘污染明显下降,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由2006年0.114mg/m3下降到2010年0.102 mg/m3,降低了10.5%。
控制尾气污染。主要以奥运保障为契机,重点整治公交车冒黑烟和尾气不达标等违法行为。尾气污染明显下降,二氧化氮年均值由2006年0.064mg/m3下降到2010年0.040 mg/m3,降低了37.5%。
2006-2010年期间,由于全力推进蓝天工程,空气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空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年好于二级天数达标率由2006年75% 增加到2010年82.2% (图1),尤其2008年达到85.1%,创历史最好水平;综合污染指数由2006年3.14下降到2010年2.53(图2),降低了19.4%。
图1 2006-2010年和平区全年二级天数达标率变化趋势
图2 2006-2010年和平区综合污染指数变化趋势
2、全面实施碧水工程,水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水平
加大医院污染治理力度,确保医院污水稳定达标排放。建立了一个技术先进、设施完善的医院污水处理体系,全区拥有医院共计25家,有污水处理设施41套,所有医院都安装了污水处理装置,做到医院污水处理率为100%。对宾馆饭店等废水进行定期监测,对海河、津河水质进行监督监测,确保水质达到标准要求。
2006-2010年期间,我区水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良好的水平,津河、海河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
3、扎实推进安静工程,噪声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积极推进市级安静居住小区创建工作,我区已创建市级安静居住小区9个;开展夏季噪声污染防治专项行动,重点治理建筑施工和冷却室外机、鼓风机等固定声源污染扰民,为群众创造一个安静的生活环境;加强中高考环保保障工作,为考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考试环境。
2006-2010年期间,我区声环境质量一直保持在良好的水平,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分别控制在55dB(A)和70dB(A)以内(图3、图4)。
图3 2006-2010年和平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变化趋势
图4 2006-2010年和平区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变化趋势
4、积极开展绿色创建工程,绿色创建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以绿色创建活动为载体,全面开展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已创建国家级绿色学校2个、市级绿色学校24个、区级绿色学校9所,国家级绿色社区1个、市级绿色社区6个,区级绿色社区6个,绿色创建活动走在全市前列。
5、提前完成“十一五”污染减排任务
“十一五”期间,我区安装供热锅炉高效脱硫设施12台,完成二氧化硫削减250.5吨;完成医院污水化学需氧量削减108.5吨,提前一年超额完成我区“十一五”污染减排任务。
6、环保通过创“国卫”验收
作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区的主要责任部门之一,圆满完成创“国卫”环保七项指标,并很好地通过创卫环保专家组验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环境脆弱
和平区空间狭小,土地资源不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6平方米,区域绿化覆盖率为21.51%,绿化覆盖率低,公园绿地少,植被稀少,绿色资源不足;人类经济活动频繁,生态调节能力较差,生态环境脆弱。
2、人口密度过高,人均环境容量严重不足
和平区是居住区、文教卫生区、中心商业区和中央金融商务区的混合型功能区,面积狭小,人口密度高,人类活动 频繁,人均环境容量严重不足,资源环境压力过大。
3、地理位置不利,环境污染压力过大
和平区处于天津市的核心位置,受周边区域的包围,环境污染压力较大。一是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非常明显,外区污染贡献很大,导致空气污染严重;二是受周边高层建筑的影响,污染扩散能力较差,在冬季极为突出。
4、发展空间不足,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道路建设滞后,交通不畅,停车场不足,导致尾气污染严重;供热管网不足,供热率不够高,煤烟型污染还较突出;缺乏成片大型公园绿地;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尚不健全,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有待提高。
5、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足,生态文明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十二五”期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将继续加快,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压力将进一步增大,与此同时,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公众自身生态环保意识滞后,生态文明和道德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我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发展目标和建设“金融和平”的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为前提,以保障环境安全、改善环境质量、优化经济发展为核心,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统筹谋划,突出特色,创新机制,着力提升生态宜居水平,努力把我区建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宜居型城区。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原则
2、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原则
3、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原则
4、坚持政策引导、公众参与原则
(三)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5年,环境污染得到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削减,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宜居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达到生态宜居标准要求,促进城区发展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具体目标
(1)大气环境规划目标
到 2015 年,空气污染得到全面控制。进一步推进燃煤能源结构的调整,对现有供热锅炉进行并网或改用清洁能源改造,率先启动“无煤区”创建工程,优先推进五大道并网改造;空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年好于二级天数达标率达到82%以上;扩大繁华区步行街范围,构建“绿色步行区”;调整南京路公交能源结构,改用天然气,构建南京路“绿色交通线”。
(2)水环境规划目标
到2015年,实现医院污水达标排放率为100%;区内无劣五类水体,景观河道水质达标率为100%。
(3)声环境规划目标
到2015年,声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的水平。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声级低于70dB(A),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声级低于55dB(A);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为100%;加大市级安静居住小区创建的力度,提高创建的比例。
(4)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目标
到2015年,固体废物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
(5)环境监管能力规划目标
到2015年,全区医院水污染源和重点废气污染源实现在线监控,市属大中型医院废水实现深度处理;拓展环境监测范围,完善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提升环境监测分析能力;以成立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为契机,不断加强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能力建设,提升环境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6)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目标
① 大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
“十二五”期间,大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因子为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达到市下达指标要求。
② 水体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
“十二五”期间,水体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因子为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因市内六区污水均进入纪庄子污水处理厂处理并计算削减量,故我区水体主要污染物削减量不再进行计算。
三、重点任务
(一)绿色精品工程
1、构建海河、津河亲水岸精品“绿带”
保护好、建设好海河、津河和平段绿色景观带,结合两岸自然景观、生态、文化氛围与建筑特色设计绿化方案,注重且体现绿色景观功能和生态功能,提高海河、津河两岸绿化水平。
2、创建繁华区、小白楼、五大道“三区”精品“绿区”
加强“三区”生态绿化保护与建设,增量同时注重质量,提升“三区”生态绿化水平,创新生态绿化精品。均衡布局公共绿地,增加透水地面比例,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逐步使市民在居住区500米范围内可以享受到较大公用绿地。公园绿化设计要有新突破,要突出科技含量。构建立体化的城市绿化格局,要多渠道拓展城区绿化空间,积极推广屋顶和垂直面绿化,强化建筑群立体平台和立交桥护栏绿化,增加城区绿量。
3、构建哈密道、成都道、泰安道、南京路等精品“绿轴”
以哈密道、成都道、泰安道、南京路为主线,均衡布局公共绿地,建设哈密道、成都道、泰安道、南京路“绿轴”。合理、精心设计绿化形式与景观,突出生态功能,形成精品绿色走廊,建成高质量绿色隔离带。在绿轴的设计中,根据不同区域对造氧、遮阳、除尘、降噪、吸收废气、保持水土、增加湿度等方面的功效要求,选绿和配置植物物种,增强植物的生态服务功能。
(二)生态环保工程
1、空气污染治理
控制煤烟型空气污染——创建“无煤区”。加大烟煤型污染的防治,一是加大对现有大型供热锅炉高效脱硫除尘设施监控力度,确保设施正常运行;二是在“十二五”内,全力推进现有供热锅炉并网或改用清洁能源,率先在全市启动 “无煤区”创建工程。
控制扬尘污染。重点对建筑、拆迁工程及道路施工与运输扬尘污染进行整治;其次加大对主干道路水洗和洒水的力度,有效抑制路面扬尘污染。
控制尾气污染。推进公交能源结构调整,推进南京路等重点道路公交车燃油改用天然气工程;合理规划“繁华区”步行街;对停车收费设立具有绿色功能的“差别收费”;对公交车尾气排放进行监督监测,对违法超标排放车辆依法进行处罚,确保公交车全部达标排放;推进中心商业区和中央金融商务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道路改造和停车场建设,调整五大道学校布局,减少接送车辆尾气污染。
控制油烟污染。重点加强对餐饮业油烟污染治理,减少污染扰民。鉴于油烟污染治理技术难度较大、投入较高,结合我区地理特点,提升餐饮服务业的质量,鼓励大型综合性的餐饮服务业,限制发展中小型餐饮业,禁止不符合环保、卫生防疫条件的小餐饮。
2、水污染治理
建立一个技术先进、运行高效、合理完善的医院污水处理体系。在全市率先开展建立医院污水处理设施在线监控3G传输系统,2011年启动医院3G在线传送监控信息系统建设;到2015年,市属医院全部实行进一步深度污水处理,区属和个体医院按要求保持稳定达标排放;积极推动大型宾馆饭店和写字办公楼中水回收,节约水资源;做好海河、津河的监督、监测工作,保护海河和平段水质安全,确保水质达标。
3、噪声污染治理
严格控制噪声污染,全面改善声环境质量。“十二五”期间,继续保持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和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达到一个较好的水平;继续保持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为100%;全面推进市级“安静居住小区”创建工作,不断改善居民居住声环境质量;加强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督管理,减少噪声污染扰民;严格居民住宅底层开设酒吧等产生严重噪声污染的娱乐服务业审批;继续加强中、高考期间和夏季噪声污染防治,给考生和居民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生活环境。
(三)绿色交通工程
1、扩大繁华区步行街范围,构建“绿色步行区”
合理规划和布局,扩大繁华区域步行区,增加步行街数量;设置绿色通道,在繁华区内地铁出口到商业中心点的道路,应考虑公交和步行优先的原则,鼓励消费者步行。
2、优化公共交通,构建南京路“绿色交通线”
调整南京路公交能源结构。南京路为我市最繁华的主干道,路经公交车辆最多,公交尾气排放量最大,南京路周边高层建筑集中,污染扩散能力较差,形成严重的“尾气污染带”。对途经公交车逐步改用清洁能源,如天然气,暂时无法改气的,要求配置高质量环保达标公交车。
3、利用经济杠杆,构建“绿色停车区”
利用经济手段,对和平区范围内停车收费实行“差别收费”。由和平区外围到中心商业区,不同位置停车场设置不同收费标准,地下停车和地上停车也设置差别收费;鼓励市民进入和平区时,主动将车停在远离中心商业区的“绿色停车区”, 实现“人进入污染不带入”。
(四)“低碳城区”工程
1、构建绿色能源结构
“十二五”期间,全面推进和平区能源结构调整,使用清洁能源,进一步减少“碳排放”。对现有以煤为主的供热能源结构进行调整,完成大型供热锅炉并网改造,加快居民供热并网步伐,部分无法实现并网的改用天然气供热,在全市率先启动和推进“无煤区”创建工程。推动“清洁能源利用工程”,对利用太阳能及其他清洁可再生能源的,政府应给予一定补贴,鼓励企业推行清洁生产、使用清洁能源。
2、提升绿色产业结构
围绕中心城区功能定位,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新产业结构;实现服务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中介服务业,使现代服务业成为和平经济的重要支撑。
严格环保审批,控制污染企业进入,开展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活动。
3、建立节能降耗管理体系
推进“节能、节水、节电”工程。实行政府、企业、社区节约评估及激励机制,政府部门带头建设“节能、节水、节能”示范单位;在社区建立资源回收站点,建设垃圾高效分类回收利用体系,推动经济发展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发展低碳绿色建筑,积极推行建筑节能。加大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建筑节能的认识;加大建筑节能试点示范工作,通过试点示范总结完善政策措施,以点带面,推动工作开展。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执法,对于不执行或降低建筑节能标准的单位和个人,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推行照明节能。加快推行绿色照明工程,鼓励、引导全社会广泛应用节能型照明灯具。在道路照明、宾馆、商厦、写字楼、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和居民住宅中推广应用高效节电照明新光源和装置。
(五)生态教育和生态文化工程
1、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一是加强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开展“生态环保课堂”进机关、社区活动,围绕生态宜居城区创建,在全区党政干部、中小学及广大人民群众中开展有关生态知识系列讲座和各种活动,宣传生态环保的重要性,使人们形成一种正确的生态问题观念;二是实施生态文明规范建设,培养良好的生态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将其纳入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并开设相关课程,与“三位一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建立生态文明与道德培养长效机制。
加强生态文明实践。以和平区青少年宫为依托,建立青少年生态教育基地,广泛开展青少年生态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社区文化站宣传生态文化,引导群众开展讲生态文明和道德活动,让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型社会单元创建。政府部门率先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机关;企业开展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学校、社区、家庭大力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创建活动。
2、提升城区生态文化
建立“生态文化保护区”。重点加强“五大道风貌区”、“中心花园法式风情区”、“静园”、“利顺德”等一批著名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重点围绕开发“欧陆风韵——五大道风貌区”、“东方巴黎——中心花园法式风情区”、“金融名街 ——解放北路金融街”、“扶桑市井——鞍山道日式风情街”、“泰安道英式风情区”等项目建设生态文化保护区。
社区生态文化创建活动。以创建“生态宜居型社区”和绿色社区为依托,组织社会环保志愿者队伍,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区生态文化氛围。
3、加强生态文化宣传
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促进全民生态素质提高。围绕生态城区创建,在全区党政干部、中小学及广大人民群众中开展有关生态知识系列讲座和各种活动;通过区新闻媒体、“六·五”世界环境日等途径宣传保护环境和生态理念;通过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环境友好型企业等一系列绿色创建活动,推动生态文化宣传。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
落实“一把手负总责”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逐步建立环保问责制、行政责任追究制和行政监察制,把环境保护指标纳入相关责任部门领导绩效考核中,并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通力合作的环境管理长效机制。
(二)加大政府环保投入,推进环保工程实施
政府要逐步增加环保项目投入,不断提高环保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十二五”期间,重点加大在供热并网改造、绿化精品提升、环保污染治理、节能减排、生态文化宣传和教育等环保工程上的投入,确保规划目标实现。
(三)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完善环境监管机制
建设和完善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重点推进医院水污染源在线监控设备的安装和联网,提升监测现代化水平。加快环境预警和应急系统建设,提高现场环境监察能力。建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化系统,实现监测数据在线共享和使用,不断提高监测数据信息化水平。
(四)加大环保执法,严格项目审批
推进规划环评和重大决策环评,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认真落实建设项目竣工后环保验收要求,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产生。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加强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和平区环境保护局
二Ο一一年二月二十五日
主办单位: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政府
津公网安备12010102000334号 津ICP备05000681号 网站标识码:1201010001
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196661,举报邮箱:hpqzfb18@tj.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