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     网站无障碍 丨 关怀版 丨  关爱版

和平区市容和园林建设管理“十二五”规划

发布日期:2012-01-20    发布者:区发展改革委

市容和园林建设管理在建设更加繁荣文明和谐的新和平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值此“十一五”规划即将结束之际,总结规划落实情况,统筹“十二五”期间市容和园林建设管理工作,对于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强化城市管理,提升环境质量和管理水平,使城区更有特色、更有品位、更有吸引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一五”期间工作的简要回顾

“十一五”期间,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为民惠民为宗旨,以“创国卫”为载体,着力创新城市管理思路,着力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着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着力进行市容环境综合整治,使我区市容环境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城区美化、亮化、序化、净化取得新突破,城市管理达到新水平,彰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风貌特色,“十一五”确定的发展目标基本实现,对推动和促进城区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群众生活质量,产生了积极作用。2009年我区被全国爱卫会命名为国家卫生区,其工作成效表现在八个方面:

(一)城区环境净化取得明显成效。进一步加强环卫管理,实行门责管理和岗勤制,有效从源头控制道路污染。按照市统一部署,广泛开展“环境卫生管理达标街”和“环境美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在2个街达标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其余4个街全部达标,南市街新世界花园社区成为天津首批“环境美示范社区”。撤销了开封道、拉萨道、宝鸡东道、四号路等占路市场,对63条道路和菜市场周边500延米范围内的占路经营进行了治理。购置了机扫车、压缩车、果皮箱、垃圾箱等环卫设备,在居民区配备了洒水车和电瓶车,道路机扫率、水洗率分别达到60%40%以上。新建移动公厕21座、固定公厕4座、提级改造公厕28座,公厕数量基本达到规定要求,建成建设路、南市2座垃圾转运站,生活垃圾全部实现袋装密闭直运,垃圾袋装收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0%100%。积极探索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逐步建立健全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新方法和新机制。建立了环卫管理视频监控系统,对43条主干道路及和平路——滨江道、小白楼繁华地区实行重点监控,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和质量。在全市历次考核中均名列前茅。

(二)爱国卫生运动取得明显成效。“十一五”期间,紧紧抓住创建国家卫生区这个载体,进一步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组织建设,健全爱卫工作网络,建立病媒生物消杀管理站和病媒生物监测站及配套设施。坚持定时定点对病媒生物密度实施监测,坚持对爱卫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坚持科学开展对鼠、蚊、蝇的消杀工作,坚持对专业防制公司的引进和管理,不断推动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取得新成效。大力开展爱国卫生宣传,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卫生防病意识,积极开展“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活动。健全区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内部卫生制度。定期开展卫生红旗单位和卫生先进单位的创建活动,有效促进了爱国卫生工作经常化、规范化。

(三)市容景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进一步加大夜景灯光建设力度,形成丰富多彩的夜景灯光网络。组织实施了亚欧财长会议线路85栋(处)、迎奥运135工程139栋(处)建筑的夜景灯光建设,维修了298栋建筑的夜景灯光设施,并对小白楼、南市食品街等6片重点地区进行了夜景灯光建设和装饰。建成滨江道、和平路、南京路商业繁华区灯光组团和南门外大街、卫津路等18条夜景灯光通道。坚持以主干道路为重点,进一步强化街道两侧建筑物户外广告、牌匾字号管理,拆除不合格广告牌520块,规范了51条道路和6片重点地区牌匾、字号及刀牌3300余块,严格户外广告设施审批手续,实现了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十一五期间全区增加街头雕塑43个,设置景石67处,形成具有特色的街容景观,保持了街景整洁、有序、协调、美化。

(四)旧楼区综合整修取得明显成效。累计综合整修旧楼区266个、192.22万平方米,拆除各类违章1378间,规范小院264间,整修楼房1277栋,粉刷楼体180万平方米,粉刷楼道105.16万平方米,楼门3628个,新建、提升改造小区绿化47.94万平方米,安装小品雕塑12个,硬铺路面150.92万平方米,新建改造自行车棚198个,封堵垃圾通道3831个,新增垃圾箱桶2121个。增添小区健身器材156件,安装休闲座椅87个,并在部分小区安装了楼宇对讲门和爱心扶手,新增宣传长廊57块,使7万多居民受益,建成崇仁里、文化村等16个市级示范小区、精品小区。旧楼区综合整修实现年年列入计划,年年巩固提升,并对符合条件的小区全部实施了准物业管理,得到辖区居民的广泛认同和好评。

(五)道路整修和交通秩序提升取得明显成效。坚持每年整修一批道路,不断提升道路管理水平。“十一五”期间累计整修道路107.84万平方米、整修里巷54.54万平方米。完成排水养护疏通管道180.4万米,掏挖检雨井105.5万座次,维修管道937米,维修检雨井6359座。增设交通隔离护栏4013延米,包括中心隔离护栏2314延米,机动车、非机动车隔离护栏1672延米。完善人行过街交通安全设施;增加交通标志、交通信号灯设置、交通弯道镜设置;完善交通标线和电子监控设备建设。进一步加强交通组织规划,进行了单行路调整,编制了停车泊位规划,加快停车场建设,建成大沽路、西安道停车场,规范了马路停车,道路交通秩序明显改善。

(六)园林绿化取得明显成效。坚持新建与提升相结合、创新与传统相结合、绿化与景观相结合的原则,从区情实际出发,通过拆违建绿、立体植绿、路边扩绿等措施,多渠道拓展绿化空间,“十一五”期间新建绿地48.52万平方米,提升绿地182.36万平方米,建成睦南公园、中心公园、抗震纪念碑等一批绿化精品景观,这三处同时被评为天津十佳月季精品,在主干道路摆放鲜花1500万盆,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基本形成西方疏林草地与东方盆景艺术相结合的园林景观效果,全区绿化覆盖率从2006年的16.5%提高到2010年的21.5%

(七)繁华区管理取得明显成效。从市级商业中心的区情实际和城市管理需要出发,2007年成立了“繁华办”,主要负责滨江道、和平路、南京路地区管理,2010年又将津湾广场地区纳入繁华办管理范畴。加强了繁华区道路扫保和水洗,对滨江道、和平路、南京路进行了综合整修,在繁华区长效管理上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坚持以拆、清、建、管为重点,“十一五”期间,结合“创国卫”五个百日会战,清理广告信息牌2390块,规范沿街商家户外音箱设置190余起,清除违规设置拱门76个,依法清理了长期在滨江道、和平路违章占道经营的37个“钉子户”,教育警告非机动车、三轮车、出租车38000人次、处罚非机动车58100余人次,依法扣留营运三轮车320余辆,清理盲流乞丐750余人。目前,繁华区各类违章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环境秩序、交通秩序、社会治安状况明显改善,各项管理步入正轨。

(八)数字化城管和考评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为落实市市容委城市管理数字化的要求,2009年建立了区城管数字化平台,并在六个街63个社区(含繁华区)进行了城管信息采集工作试运行。全区共配备信息采集员127名,每个社区2人。试运行期间,信息采集员在及时发现城市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和整改情况核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创国卫”考核验收等检查中作用尤其突出。目前平均每天上报问题信息146条,结案率达到95%,成为全市唯一达到国家建设部数字化城管验收量化标准的城区。为推动市容环境考评工作的开展,编制了包括考评内容、考评标准、考评方法为主要内容的考评体系、实施方案和以奖代补实施办法,2009年底将信息采集工作情况正式纳入区级市容环境考评,做到考评前有计划、考评问题有影像或图片资料,考评结果及时向责任单位反馈、及时向全区通报,我区考评工作始终名列市内六区前茅。

总结“十一五”期间市容和园林建设管理工作,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一是把“以人为本”作为市容管理的基本要求,坚持群众路线,以评促管,突出人性化管理;二是坚持项目导向,以“创国卫”为契机,用阶段性目标的强化管理促进日常管理;三是逐步理顺市容环境管理体制,明确市容管理职责,坚持管理重心下移、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综合管理手段;四是坚持领导挂帅和部门合力齐抓共管相结合,充分发挥责任共担、分工明确的“举区机制”的优势;五是坚持市容管理的开放性和创新性并举,积极学习借鉴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逐步形成具有本区特色的管理模式;六是坚持对市容管理“大投入、巧投入”,为市容建设和园林绿化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

“十一五”期间,我区市容和园林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市容环境管理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市容环境管理主体单一,非盈利组织、企业和公民等其他社会力量参与不够;三是普遍存在人员配备不足、经费保障不够的问题;四是市民整体素质和环境意识还有待提高。上述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二、“十二五”期间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是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对天津发展“四个着力”指示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着力构筑三个高地,全力打好五个攻坚战”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部署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区市容和园林建设管理部门落实市委、市政府“构筑生态宜居高地”战略部署,进一步巩固发展“创国卫”成果,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关键时期。

认真分析“十二五”期间,市容和园林建设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对城市管理的新要求,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我们深切感到要做好“十二五”期间城市管理工作,必须紧紧抓住四个机遇:一是紧紧抓住天津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建设,“构筑生态宜居高地”,建设国内外公认的生态宜居城市的历史性机遇;二是紧紧抓住天津推动城市管理上水平的历史性机遇;三是紧紧抓住贯彻落实新出台的《天津市城市管理规定》的历史性机遇,积极推动依法管理、文明管理、精细管理,努力实现城市管理的常态化、科学化和现代化;四是紧紧抓住天津市民环境意识日益增强,对生活环境质量的期望和要求日益提高的市民环境需求增长的历史性机遇。积极应对巩固发展“创国卫”成果,建设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的高难度挑战、积极应对城市管理上水平的精细度挑战、积极应对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的严谨度挑战、积极应对市民对环境质量期望日益提高的增长度挑战。扎实推进属地管理和重心下移,在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公共服务的舒适化上下功夫,创造好环境,管理好城市,力求使环境面貌发生更大变化,环境质量得到更大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更大提升。

三、“十二五”期间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我区市容和园林建设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加强城市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工作思路,以《天津市城市管理规定》的实施为契机,按照区第九次党代会第五次会议“更加注重城市管理,创造生态宜居环境”,“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的具体要求,积极探索市容和园林建设管理的属地管理、依法管理、科学管理和长效管理,积极推进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力求与天津数字化城管的要求相适应;积极推进公共服务的舒适化,力求与市民日益增长的环境质量需求相吻合,努力使城区面貌发生更大变化,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

(二)工作目标

坚持以“创造生态宜居环境”,建设“智能和平、人文和平、绿色和平”为目标,依托数字化城管平台,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发展“创国卫”成果,进一步提升环境质量和管理水平,创造生态宜居环境,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公共服务舒适化。

(三)主要任务

紧紧围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在推进政府管理的法制化、市场竞争的高效化、居民参与的全面化实践中,积极探索并建立市容环境管理的长效机制,努力使市容和园林建设管理与经济建设相适应、与市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相适应、与城区公共财力相匹配,努力打造大气洋气、清新靓丽、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城市风格,创造生态宜居环境。

具体任务包括八项:

——提升环卫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环卫作业机械化水平,道路机扫率和清扫保洁率分别达到60%以上和100%;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袋装化和分类收集压缩直运,减少二次污染,到2015年,居民区生活垃圾袋装收集率、全区生活垃圾压缩直运率均达到90%以上,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率达到70%以上;进一步加强环卫设施建设,新建融盐池1座、垃圾转运站3座、环卫车辆停车场1个,继续实施公厕新建和提级改造,二类以上公厕达到75%以上,环卫班队点建设基本达标,及时更新维修垃圾箱桶。全面实施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继续加大居民区清扫保洁,生活废弃物每日收运2次,继续在社区增配小型电动机扫车、垃圾清运车。以开展“环境卫生达标菜市场”、“环境卫生达标停车处”创建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强化菜市场和停车场处管理,使环境卫生更加整洁。

——提升爱国卫生运动水平。加强爱国卫生组织建设,推动爱卫运动深入开展。巩固“创国卫”成果,推进健康城区建设,广泛开展健康单位、健康社区创建工作,不断提高居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加大除害消杀工作力度,坚持用科学的方式、方法组织病媒生物防制,抓好冬春季灭鼠、夏秋季灭蚊蝇、全年不间断地灭蟑活动,加大对鼠情、蟑情及蚊蝇密度监测力度,提高消杀频率,使“四害”密度控制在国家标准之内。加大区、街除害消杀队伍建设,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技术水平。积极探索除害消杀工作的市场化运行。加大单位卫生管理力度,加强监督管理和卫生达标检查评比,争取85%的单位达到市级“卫生先进单位”标准。继续组织好爱国卫生月活动,加强《爱国卫生工作条例》的宣传和执行力度,把爱卫工作纳入法制管理轨道,充分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组织群众参与卫生法制监督活动和爱卫工作。

——提升景观建设管理水平。“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强建筑立面规范和夜景灯光建设,按照“传承历史文脉,接轨世界潮流,彰显欧式风格,打造天津特色”的总体思路,对辖区内主次干道重点路段和节点的建筑,本着人性化、简洁化、轻质化、精细化原则,以欧式风格为导向,规范沿街建筑首层窗及窗护栏,清除各类违法建筑,违章棚亭。拆除鸽子窝、吊挂物及破旧遮阳罩等,拆除主干道路和精品小区二层及以上窗护栏和阳台护栏,清整楼顶、阳台堆放的杂物,拟对33条道路实施牌匾提升改造工程。夜景灯光建设方面,紧紧围绕落实天津“十二五”期间夜景灯光建设的“一轴、三心、九点、九线”,重点提升海河沿线(和平段)、小白楼城市主中心、津湾广场地区景观照明建设,并对7条重点道路沿线建筑实施夜景灯光建设,合理配置照明资源,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城区夜间景观,体现开放、包容、多元的城区文化特点。

——提升旧楼区(院)综合整修水平。根据五年一轮次的市容整治周期性规律,“十二五”期间,遵循重心下移,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城市管理基本原则,按20%的比例,逐年对自然及人为损坏的小区道路、甬路、绿化、楼体立面以及各种设施实施维修、养护及整修。认真履行管养职责,动员居民广泛参与“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创建活动,落实长效管理,实施动态检查,及时清理乱圈乱占、乱堆乱放、乱贴乱画,建立并维护良好的环境秩序。

——提升园林绿化水平。“十二五”期间,绿化覆盖率力争增加到23%。一是在扩面上求突破。计划在大福里新建1.3公顷绿地、福安街与和平路交口新增1.8公顷绿地、建设哈密道绿轴5.6公顷。二是在提质上求突破。推动绿化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着力在三化上下功夫:坚持网络化,规划建绿,将绿化提升改造延伸到支路里巷和居民区。坚持多样化,构建以常绿或阔叶树种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多品种绿地,形成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景的景观效果。坚持立体化,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增加绿量,提高绿视率,改善城市俯瞰景观,提升城市形象。三是在强管精养上求突破。坚持“种养并重、管养并抓”,实现绿化养护管理全覆盖、上水平。进一步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绿化管理体制,实现制度化、市场化、属地化管养。四是在科技上求突破。坚持科学化管养,提高绿化工作科技含量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五是在宣传发动上求突破。发动志愿者与社会监督员巡查,借助社会力量搞好绿地卫生保洁保护和监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提高绿化建设的社会贡献率。

——提升道路和交通管理水平。道路整修方面,“十二五”期间计划整修道路69条,其中201125条、201210条、201310条、201412条,201512条。交通管理方面:一是建立适应新形势的交通管理体系。构建满足城区发展定位交通需求,智能、高效、和谐的交通管理体系。二是加强道路交通组织管理。完善单向环行交通组织,加快行人过街设施建设,建立主要功能区步行系统。在城市规划中预留停车场建设用地,再建一批停车楼,实施机动车停放退路进场。三是加强交通秩序管理。优化交通管理勤务设置,道路管控率达96%以上。实施区域联动、岗位联动,建立快速发现——快速处置——快速恢复的路面管理机制。四是加强交通安全设施建设,新建道路全部按要求设置交通安全设施,全区路口交通信号灯控制率、交通隔离设施设置率均达到95%以上。五是加强交通管理。完善交通指挥应急系统建设,建立交通管理应急预警系统。建设交通管理巡查车GPS指挥调度系统,拓展110交警系统功能,快速处置道路交通应急事件。六是交通安全科技创新,建立交通管理业务系统,建设交管综合信息平台,为市民出行提供全方位的道路交通信息服务。增设交通视频监视系统,形成无缝隙电子监控。

——提升繁华区管理水平。进一步强化中心商业区管理,以中心商业区提升改造为契机,精心打造最具影响力的商业中心,全力做好“两横一纵”繁华地区提升改造涉及我区的工作。有计划、分步骤根据繁华区特色街区游客需要添置一批有档次、有品位的马路家具。结合繁华地区实际,加强区域内园林绿化建设,引进新型绿化品种和设施。按照网格化管理要求,积极探索层级管理、管罚分离、占领加巡查、一岗多责、综合治理等工作模式,以强化和平路——滨江道地区、南京路地区、津湾广场地区管理为重点,瞄准国内一流商业街区环境卫生保洁标准,完善提高环卫作业标准,强化物业保洁质量,提升繁华区管理水平。

——提升数字化城管和考评工作水平。“十二五”期间,将通过积极探索履行职能规范化、环境管理精细化、运作模式市场化、市民参与常态化,推进数字化城管上水平。一是实施不同区域的差别化管理。坚持管理方式创新,将城区按地理位置、繁华程度、人口流量等多种因素,划分为不同的管理区域,依此确定信息采集员配置和管理及考评人员的巡查密度。切实加强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管理,实行信息采集员两班运转巡查,形成城市管理快速处置回路。二是健全科学务实的考评机制。探索并建立政府主导、数字监控、公众参与的考评模式,组织好行政、技术、专业和社会考评。建立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台帐,做到全区公共设施都有人管。完善市容环境管理各个领域管理标准,形成科学、系统、完整的标准化、精细化管理指标体系,构建全方位、全覆盖、可测量、可控制的考评网,形成管理——考评——整改——提升的闭合系统。三是加强数字化城管指挥中心和队伍建设。重视数字化城管信息中心值班长、坐席员和信息采集员培训,强化责任意识,明确责任,量化任务,加强监督考核,不断提高信息采集的有效性、及时性及问题派遣的准确性。

四、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保障措施

(一)加快完善市容环境管理的机制

继续在机制创新方面进行八个方面的探索:一是进一步健全条包块保的责任机制;二是进一步健全发现解决问题机制;三是进一步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四是进一步健全市场运作的竞争机制;五是进一步健全科学务实的考评机制;六是进一步健全社会公众的参与机制;七是进一步健全内外结合的监督机制;八是进一步健全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

(二)逐步形成协同互动的治理格局

积极构建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市容环境治理格局,探索和尝试对准公共产品实行部分服务外包,政府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引入市场主体、社会组织进入,实现供应与生产服务相分离。将部分生产性职能通过合同承包制方式分离出去,交给其他私人机构或公共单位承担。不断拓宽融资渠道,逐步达到市容环境管理中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现代化、运营手段市场化、产业化。在市场化运作中,严格执行环境质量标准,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相统一。具体进行政府实施市容环境管理“先进后退”、市容环境管理作业市场化、街道社区保洁市场化、数字化城管信息采集市场化等四个方面的探索。

(三)借助数字化城管平台强化精细化管理

积极推进市容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的建设,努力实现从简单粗放的“问题导向”型管理模式向复杂精细的“对象导向”型管理方式转变。坚持以数字化城管为平台,推进市容环境管理行政流程再造。以数字城管为轴心,以“部件归口,事件属地”为问题信息处理流向,以快速发现问题,快速传输指挥,快速处置解决为目的,全面推进市容环境网格化管理。在网格无真空、职责无缝隙连接上下功夫。

(四)加大财政对城市管理的经费投入

“十二五”期间,继续把市容环境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逐年增加,及时补充、更新和改善市容环境基础设施、加强班队点建设,提高道路机扫率、水洗率和绿化养管水平。此外,多渠道筹措市容建设和园林绿化经费,通过推行环卫、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作业市场化,解决经费不足问题。

(五)加强城管队伍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紧紧围绕提升素质,树立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城管新形象,狠抓城管队伍建设,重点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创建“学习型”团队上下功夫。以创建学习型团队为载体,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为切入点,采取多种途径、开辟多种阵地,以更加灵活的方式逐步提高城市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二是在完善制度建设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以强化廉洁自律意识为重点,建立健全管理规定,规范执法行为,增强执法责任意识。以营造和谐的内务环境为出发点,以塑造文明的内务形象为落脚点,努力构建高效运转的内务工作机制;严格执法程序,提高执法效能,完善责任分工,形成快速反应机制、协同联勤机制,健全执法过程链接制衡机制、执法责任追究制,提高队伍的依法行政水平和廉洁勤政意识。三是在加强廉政建设上下功夫。从源头上强化廉政建设基础,探索建立干部监督管理机制,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积极倡导廉洁从政,着力打造一支文明、廉洁、勤政的城市管理队伍。

(六)强化市民环境意识素质养成教育

引导公众逐步强化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一是研究制定市民养成教育方案和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全体市民和广大外来务工人员的文明素质。二是号召普通市民作为志愿者,参与建设维护市容环境的社会宣传教育工作和有关市民互动活动、行政执法体验活动。三是广泛利用媒体宣传,确保市民了解市容和园林建设管理职责范围和工作成效。四是大力搭建市民群众参与管理平台,深入开展“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创建活动,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逐步形成由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合力共创的良好创建氛围,积极探索“以民主促民生”的管理路径,畅通的公民参与渠道。


    法律声明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主办单位: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政府

    津公网安备12010102000334号   津ICP备05000681号   网站标识码:1201010001

    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196661,举报邮箱:hpqzfb18@tj.gov.cn

    微博
    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