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街、局、公司,区政府各委、办及有关单位:
《和平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已经和平区第十七届人民政府第6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2018年11月12日
(此件主动公开)
和平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规范应对突发事件行为,建立健全统一高效、科学规范、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应急体制和应对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安全稳定,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2 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天津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文件,结合本区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1.3 分类分级
本预案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根据其发生的过程、性质和机理分为四类: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等。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核与辐射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等。
上述各类突发事件往往相互交叉和相互关联,或同时发生,或引发次生、衍生事件,应具体分析,统筹应对。
各类突发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和可控性,一般分为四个等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具体分级标准根据国务院或国务院确定的部门有关规定执行。
1.4 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始终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秉承生命至上的理念,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完善监测和预警机制,努力把应急准备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区委、区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全区应急管理工作,属地为主、专业处置、分级响应、逐级提升,形成区、街道、社区三级管理,各部门分类指挥的突发事件应对体系。
(3)依法规范,整合资源。推进应急管理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技术储备,推进应急系统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实现部门、条块、军地之间的协调联动。
(4)专兼结合,社会参与。以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骨干力量,企事业单位、基层自治组织为先期处置力量,组织、引导并发挥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辅助救援作用,逐步构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应急救援体系。
1.5 适用范围
本预案是本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规范性文件。适用于发生在本区行政区域内、须由本区负责处置的,或发生在其他地区、须由本区参与处置的各类突发事件。
1.6 应急预案体系
本区应急预案体系由六类应急预案构成:
(1)总体应急预案。总体应急预案是本区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重要依据。
(2)专项应急预案。由政府职能部门牵头,为应对危害严重或影响范围广,需多个部门按职责协同处置某种突发事件而制定的行动计划。相关部门应制定应急保障预案,与专项应急预案配套实施。
(3)部门应急预案。由政府各部门为应对以各自部门为主处置某种类型突发事件而制定的行动计划。
(4)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由企业和事业单位根据国家、本市及行业有关法律法规,按照本区相关文件要求,为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制定的行动计划。
(5)基层应急预案。由街道办事处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而制定的行动计划。社区居委会应根据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6)大型活动应急预案。由举办大型会展和文化体育等重大活动的主办单位针对有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制定的行动计划。
2 组织体系
2.1 领导机构
2.1.1和平区人民政府是全区应急管理工作最高行政领导机关。设立和平区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以下简称区应急委),统一领导一般或较大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在市人民政府领导下开展重大、特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工作。
2.1.2区应急委主任由区委副书记、区长担任,常务副主任由区委常委、区委政法委书记,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担任,副主任由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公安和平分局局长、区人武部部长担任,委员由区人武部、公安消防和平支队及区属相关单位负责同志组成。
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统筹协调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分管应急工作副主任协助相关副区长处理有关工作。
2.1.3区应急委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方针、政策,研究全区应对突发事件重大决策和指导意见;独立处置一般、较大突发公共事件,在市应急委的领导下开展重大、特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指挥;审议《和平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指挥区人武部、公安和平分局、区应急救援支队及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共同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等。
2.2 办事机构
2.2.1区人民政府设区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区应急办),设在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承担区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工作和区应急委日常工作。
2.2.2区应急办主要职责是: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发挥运转枢纽作用;承办区人民政府应急管理专题会议和区应急委工作会议,督促落实区人民政府有关决定事项和区政府领导批示、指示精神;协助区政府领导做好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应急处置、调查评估及善后工作;指导全区应急体系建设,组织对全区突发事件应急准备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组织《和平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工作,指导应急委成员单位做好区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预案的评审工作,督促检查预案演练工作;组织应急专家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提供决策咨询;组织开展应急宣传、教育、培训及应急业务交流工作等。
2.3 专项应急指挥机构
2.3.1为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区应急委设立专项应急指挥部,包括:防汛抗旱、气象灾害、抗震救灾、地质灾害、电力事故、安全生产、建筑工程与城市公共设施、交通运输、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公共卫生事件、重大动物疫情、群体性事件、反恐和刑事案件、人民防空及金融安全应急指挥部。各专项应急指挥部指挥长一般由分管区领导担任。区维稳办在区委、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维稳工作和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
2.3.2区专项应急指挥部主要职责是:研究落实应对相关突发事件的政策措施和指导意见,组织编制、修订区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及应急保障预案,组织指挥本区一般和较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负责所属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装备的落实和管理工作,制定专项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开展专业应急训练、演练和宣传教育工作等。
2.3.3区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牵头组建部门,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作为专项应急指挥部办事机构,负责督促、检查专项应急指挥部决策命令的落实情况,协调、指导成员单位开展相关应急准备与处置工作。
2.4 现场指挥部
2.4.1根据区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工作需要,由处置事件主责部门牵头,依托区专项应急指挥部,成立现场指挥部,由总指挥、副总指挥和各工作组组长组成,实行现场总指挥负责制。
2.4.2现场指挥部工作职责是:全力组织伤员救治、人员疏散转移和群众安置工作,维护现场治安和交通秩序,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对突发事件进行综合分析、快速研判,确定现场应急处置方案;统一组织相关部门、单位和街道办事处,调动应急救援队伍,调集应急救援物资装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随时向区应急指挥中心报告事件处置进展,一旦发现事态有进一步扩大趋势,有可能超出自身处置能力时,应立即报请市人民政府协调处置。
2.5 应急专家组
区人民政府、区各专项应急指挥部聘请专家组成各类突发事件应急专家组,为本区中长期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突发事件发生发展趋势研究、突发事件应对措施等提供意见和建议。根据需要,参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2.6 部门、街道办事处及社区应急机构
2.6.1各街道办事处是本行政区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要建立相应的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体制机制,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负责日常应急管理,以及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工作。
2.6.2社区居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应明确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人,协助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2.6.3各委、办、局负责本部门、本系统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工作,要成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领导机构,根据本部门工作实际,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负责本部门应急管理工作。
2.7 企业(事业)单位应急机构
本区所有企业(事业)单位要落实应急管理责任人,负责本单位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和处置,组建救援队伍、落实应急物资器材、组织应急训练演练。业务上接受行业主管部门的领导,同时按照突发事件属地管理原则接受所在街道办事处的指挥。
2.8 应急志愿者
建立健全应急志愿者的招募、培训、管理及调用机制,鼓励应急志愿服务行为,引导应急志愿服务行动,发挥应急志愿服务作用,保障应急志愿者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的合法权益。
3 监测与预警
3.1 监测
3.1.1 区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建立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突发事件的各类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及时汇总分析、预测风险隐患信息,对可能发生突发事件及次生、衍生事件和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每年至少2次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进行风险评估并作出评估报告。
3.1.2 各街道办事处、区有关部门要加大隐患排查力度,对排查出的每一个隐患,要落实整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对短期内能完成整改的要立即消除隐患。对情况复杂、短期内难以完成整改的,要限期整改。对重大隐患,要立即依法停产整顿或关闭。对重大隐患要报请相关政府部门依法停产整顿或关闭。
3.1.3 各街道办事处、区有关部门要建立专业监测和社会监测相结合的突发事件监测体系,完善突发事件监测制度,根据突发事件种类和特点,建立健全各行业(领域)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完善监测网络,配备必要的设备设施,明确专职或兼职人员,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监测。
3.2 预警
3.2.1 确定预警级别。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
3.2.2 发布预警信息。当可预警的突发事件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区有关部门、事发地街道办事处应当根据突发事件的管理权限、危害性和紧急程度,及时报区人民政府。蓝色、黄色预警由区人民政府或市有关部门负责发布,并报市应急指挥中心;橙色、红色预警报请市人民政府发布。
预警信息的发布和调整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通信、信息网络、手机、警报器、宣传车等方式进行。对特殊人群、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应当组织人员逐户告知。区委宣传部做好预警信息的发布工作。各种媒体应无偿发布预警信息并大力宣传防灾减灾的应急避险常识。
3.2.3采取应对措施。发布预警信息后,区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根据预警级别和分级负责的原则,采取下列1项或多项措施:
(1)及时收集、报告有关信息,公布接报信息的渠道及采取的应急措施,加强对突发事件发生、发展情况的监测和预报工作;
(2)启动应急组织指挥系统,各级领导机构、办事机构、指挥机构进入战备状态,并按照各自职责展开工作;
(3)组织有关部门和应急专家,及时对突发事件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评估,科学预测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影响范围和强度,确定突发事件响应的级别;
(4)调集应急救援队伍进入待命状态,检查救援装备、物资器材是否完备,确保随时实施救援行动;
(5)加强事发地域社会治安管控,维护社会秩序;
(6)采取一切措施,确保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和供热等公共设施的安全和正常运行;
(7)转移、疏散或撤离易受突发事件危害的人员并予以妥善安置,转移重要财产;
(8)关闭或限制使用易受突发事件危害的场所,控制或限制容易导致危害扩大的公共场所的活动;
(9)其他有关街道办事处和部门及时排查本地区、本行业可能受影响的范围、程度等,并安排部署有关防范性措施;
(10)法律、法规、规章所规定的其他必要的防范性、保护性措施。
3.2.4 预警调整与解除。预警信息发布单位要密切关注事件进展情况,并依据事态变化情况和专家会商建议,按程序适时调整预警级别并及时发布。当确定突发事件不可能发生或危险已经解除时,预警信息发布单位应立即宣布解除预警,终止预警期并解除已经采取的措施。
3.2.5 预警支持系统。充分利用现代监测技术手段,强化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建设。依托市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健全完善区、街道和区相关部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区人民政府、区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和区有关部门建立全区统一的突发事件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跨系统、跨部门的风险监测和事件预警。区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建立本区专业风险管理系统,提高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和监测预警能力。
4 应急处置
4.1 信息报告
4.1.1 事发单位、监测网点和信息报告员要及时向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报告信息。情况紧急时,可直接向区应急指挥中心报告,并同时报所在街道办事处。
4.1.2 各街道办事处、110指挥中心、二级消防指挥中心以及区有关部门和单位应按照突发事件信息报告规定,及时、准确地向区应急指挥中心报告各类突发事件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
4.1.3 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地所在街道办事处、区有关部门和责任单位必须在30分钟内向区应急指挥中心电话报告,书面报告不得迟于事发后1小时。
4.1.4 信息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来源、时间、地点、事件性质、损害程度、已采取的措施、可能发展的趋势等。暂时无法判明等级的突发事件,应根据事件可能达到或演化的级别和影响程度,及时续报事件发展情况。
4.1.5 对于已发生的较大以上突发事件信息,区人民政府应及时向市人民政府报告。涉及其他区县和市有关部门的信息,在上报市人民政府的同时,按相关规定通报有关区县和部门。
4.2先期处置
4.2.1 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展开救援行动;组织本单位相关人员和应急队伍全力营救、疏散、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控制危险源,封锁危险场所,严防危害扩散;及时向街道办事处及有关部门、上级单位报告,情况紧急时可直接向区人民政府报告。
4.2.2 事发地社区居委会及其他组织要按照属地街道办事处的要求,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互救,协助维护社会秩序。
4.2.3 事发地街道办事处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同时组织本辖区公安、卫生等救援人员赶赴现场,开展救护伤员、疏散群众、控制现场、抢险救援应急行动,并及时向区人民政府报告。
4.2.4 区人民政府接报后,迅速核实突发事件基本信息,对事态发展进行科学研判后,立即启动本级应急预案,组织应急力量参与抢险救援,并在规定时间内向市应急指挥中心电话报告。
4.3 响应等级
根据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处置能力,本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四级响应:
4.3.1 Ⅰ级响应。突发事件涉及2个及以上区且呈现向全市或周边省市扩散态势,需市人民政府统一指挥进行应急救援行动或需请求国务院支援、协调的;突发事件后果已经或者将要造成人员特别重大伤亡、经济特别重大损失或特别重大危害的;市人民政府决定启动Ⅰ级响应或国务院已经启动Ⅱ级和Ⅰ级响应。
4.3.2 Ⅱ级响应。突发事件涉及2个及以上区或超出事发区人民政府处置能力,需市人民政府组织力量处置的;突发事件后果已经或将要造成人员重大伤亡、经济重大损失或重大危害的;市人民政府决定启动Ⅱ级响应或国务院已经启动Ⅲ级响应。
4.3.3 Ⅲ级响应。突发事件发生地难以控制事态,并有向周边区域扩散态势,需请市人民政府组织专业力量支援或协调处置的;突发事件后果已经或将要造成人员较大伤亡或较大危害的;市专项应急指挥部认为有必要启动Ⅲ级响应或国务院已经启动Ⅳ级响应。
4.3.4 Ⅳ级响应。突发事件发生地应急力量能够有效应对的;突发事件后果已经或可能造成个别人员伤亡或轻微危害的;区人民政府能够有效处置的。
4.4 指挥协调
4.4.1 市人民政府启动Ⅰ级Ⅱ级(涉及本区的)响应时,区应急委主任、副主任和应急委成员单位负责人立即赶赴现场,成立现场指挥部,做好先期处置。市应急委领导到场后,移交指挥权,根据市应急委领导要求开展处置工作。
4.4.2 区人民政府启动Ⅲ级响应时,区应急委应报请市应急委启动Ⅲ级响应。区应急委主任、副主任、相关成员单位负责人到现场,成立现场指挥部,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市专项应急指挥部调动相关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协同做好应急处置工作。市应急委领导到场后,移交指挥权,根据市应急委领导要求开展处置工作。
4.4.3 区人民政府启动Ⅳ级响应时,区应急委常务副主任及相关成员单位负责人赶赴现场,成立现场指挥部,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4.5 处置措施
4.5.1 当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区人民政府、事发地街道办事处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下列1项或多项措施:
(1)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并妥善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
(2)迅速控制危险源,封锁危险场所,实行交通管制,维护社会治安;
(3)组织受灾群众开展自救互救,协助维护社会秩序,动员具有应急救援专长的志愿者参与救援行动;
(4)交通、公安等部门要保证紧急情况下抢险救援车辆的优先安排、调度和放行,确保受伤人员、救援物资和人员能够及时、安全送达;
(5)迅速抢修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短时间难以恢复的,要组织实施临时过渡方案,确保社会生产生活秩序正常;
(6)向受灾人员提供应急避难场所及食品、饮用水、衣被、燃料等生活必需品,满足公众正常生活所需;
(7)加强现场公共卫生监测,防止疾病、环境污染等次生、衍生和耦合事件发生;
(8)禁止或限制使用有关设备、设施和有关场所,中止人员密集活动或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采取其他保护措施;
(9)启用区人民政府应急储备金和应急救援储备物资,必要时调用其他应急救援物资、设备、设施、工具;
(10)依法从严惩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制假售假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稳定市场价格,维护市场秩序;
(11)依法从严惩处哄抢财物、干扰破坏应急处置工作等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维护社会治安;
(12)加强舆情监管,依法打击编造、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虚假信息的行为;
(13)启用应急救援支队,指挥区人武部、公安和平分局、公安消防和平支队参与救援;
(14)区人民政府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认为必要的其他应急处置措施。
4.5.2 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按照区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针对事件的性质和特点,采取下列1项或多项应急措施:
(1)对使用器械相互对抗或以暴力行为参与冲突的当事人实行强制隔离,严格控制事态发展;
(2)对人员规模聚集未出现过激行为,要维护现场治安秩序,注重法制宣传教育,及时疏导、化解矛盾,妥善解决纠纷和争端;
(3)加强特定区域内的建筑物、交通工具、设备、设施以及燃料、燃气、电力、水的实时监控,严防破坏行为;
(4)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和媒体引导,形成正面舆论强势;
(5)封锁有关场所、道路,查验现场人员的身份证件,限制有关公共场所内的活动;
(6)加强对党政机关、军事机关、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敏感地区等核心机关和单位的警戒和安全保护;
(7)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事件发生时,立即依法出动警力,加大社会面管控,根据现场情况依法采取相应的强制性措施,尽快恢复社会秩序;
(8)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的其他必要措施。
4.6 响应升级
4.6.1 当突发事件事态进一步扩大,预计已经超出初始判定的响应等级时,街道办事处、区专项应急指挥部应立即向区人民政府提出提升响应等级建议,区人民政府视情决定响应升级,组织、调动相关救援力量实施增援。
4.6.2 当突发事件事态波及本区大部分地区,依靠区政府部门应急资源难以有效处置时,请求市人民政府协调天津警备区、武警天津总队和市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参与应急处置。
4.6.3 当突发事件事态波及到全区,危害程度十分严重,超出本区控制能力,需要市人民政府或其他区提供援助和支持时,由区人民政府向市人民政府进行报告,请求支援并接受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
4.6.4 当突发事件事态不能有效控制、社会危害不能有效减轻,需要宣布本区进入紧急状态时,由区人民政府向市人民政府进行报告。
4.7 新闻报道与发布
4.7.1 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与发布,严格遵循“归口管理、政府发布,区别情况、分层报道,讲究方式、注重效果”的原则,按照国家政务公开相关规定,充分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健全完善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和发布制度。
4.7.2 完善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加强舆论收集、研判与监管,对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进行及时、客观、真实的发布与报道。
4.7.3 一般突发事件,由区委宣传部提出新闻报道意见和口径,报区委、区人民政府研究后统一发布。较大、重大、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由区委宣传部牵头成立新闻小组,提出新闻报道意见和口径,经区委、区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批准后报市委宣传部。
4.8 应急结束
4.8.1 突发事件处置工作基本完成,经有关机构、专家评估,次生、衍生和事件危害被控制或消除,应急处置工作即告结束。
4.8.2 一般、较大突发事件由区人民政府宣布应急结束。重大、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由市人民政府宣布应急结束。紧急状态决定的终止和公布依照法定程序执行。
4.8.3 应急结束后,应将情况及时通知参与处置的有关部门和单位。必要时,通过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应急结束信息。
5 恢复与重建
5.1 善后处置
5.1.1. 宣布应急结束后,在区委、区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区有关部门和街道办事处负责善后处置工作,及时制定恢复重建计划和善后处理措施,并组织实施。
5.1.2 由区政府办公室牵头,区民政局、区人力社保局、相关街道办事处、有关保险机构等部门,做好灾民安置和生活救助工作,负责伤亡人员及家属的安抚、抚恤和理赔等善后处理及社会稳定工作。
5.1.3 公安和平分局负责突发事件现场和灾民聚集生活场所治安防范工作,保证社会秩序稳定。并会同区民政局、街道办事处及时处理遇难者遗体。
5.1.4 区卫计委负责传染病及疾病危险因素的监测和控制,在灾民聚集的生活场所设置医疗卫生站。
5.1.5 区建委负责组织、协调相关单位对市政、电力、供水、供气、供热、道路桥梁等城市公共设施进行修复,保障企业及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5.1.6 区环保局负责对突发事件现场的污染源进行监测,及时通报环境危害程度并提出处置建议,协调有关单位处置污染物,最大限度地控制环境污染。
5.1.7 区发改委、区商务委等部门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帮助企业恢复生产或商贸活动;做好群众生活必需品的应急调拨、分配预案,满足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5.1.8 区财政局根据有关规定,制定应由政府补偿的标准和办法,合理安排补偿资金,并会同区审计局做好救援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和跟踪审计。
5.1.9 事发地街道办事处要继续保持或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根据本地区受损失情况,制定救助、补偿、抚慰、抚恤、安置等方案,做好各项善后工作。
5.2 社会救助
5.2.1 区民政局统筹协调社会救助工作,会同红十字会、慈善协会等共同做好捐赠资金和物资的接收、调拨、管理工作。
5.2.2 区司法局对符合条件受害群众提供法律援助,维护其合法权利。
5.2.3 区审计局对募集的灾害救助资金使用情况依法进行审计。
5.2.4 区红十字会、慈善协会等人民团体、社会公益性团体和组织,应开通24小时捐赠热线,启动社会募捐机制,动员社会各界提供援助。积极吸纳国际组织、境外机构和个人捐赠。
5.2.5 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区红十字会等单位,协助有关部门开展心理评估、心理急救、心理危机干预等心理救援工作。
5.2.6 区金融办联系保险监管部门负责督促各保险公司及时开展查勘定损,简化理赔手续,对受害单位和群众及时给予保险补偿。
5.3 调查评估
5.3.1 一般、较大突发事件的调查评估工作,由区人民政府配合市有关部门组织开展,调查结果报市人民政府。重大突发事件的调查评估工作由市人民政府组织开展,本区配合做好相关工作。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由国务院或国务院确定的部门组织开展调查评估。
5.3.2 突发事件的调查评估要对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影响范围、受灾程度及突发事件应对过程进行全面客观的调查、分析、评估,提出改进措施,形成调查评估报告,并在规定时间内报区人民政府,一般不超过30天;情况特殊的,经区人民政府批准,可适当延长。
6 应急保障
6.1 应急队伍保障
6.1.1 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依托公安消防和平支队,融合区有关部门或行业专业技术力量组建和平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接受区人民政府统一指挥,承担本区范围内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任务。
6.1.2 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由区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有关职能部门牵头组建区级13支约2500人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突发事件发生后,区人民政府统一发布调度指令。区各专项应急指挥部根据本领域突发事件实际情况,负责规划、确定本领域专业应急救援队的规模和数量。
6.1.3 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应急救援力量由区人武部根据区人民政府赋予的任务分区组建,统一使用。
6.1.4 社会应急力量。加强社区居委会、企事业单位的社会公众应急能力建设,加强日常管理和培训。各街道办事处和区有关职能部门要采取措施,规范并扶持民间救援组织和志愿者应急队伍,纳入区应急体系,随时参与应急准备和处置工作。
6.2 物资保障
6.2.1 区发改委负责本区应急物资储备的综合管理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本区重要应急物资监测网络、预警体系和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及紧急配送体系,及时掌握应急物资生产企业的生产状况、生产能力和储备情况,与有关企业签订供货协议,保障应急救援物资和应急装备的生产、供给。
6.2.2 区商务委会同有关部门掌握本区生活必需品市场的总需求及储备库存、经营库存、生产能力和销售、价格的变化情况,满足发生重大以上突发事件时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6.2.3 区民政局会同天津市民政局负责保障棉衣被、帐篷、折叠床等基本生活救灾物资的储备。
6.2.4 区各专项应急指挥部按照专业需要,责成有关单位配齐应急救援所需装备和器材。
6.2.5 各街道办事处按照应急预案要求和有关规定,做好必要的物资储备工作。
6.3 资金保障
6.3.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天津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有关要求,区人民政府每年按照财政支出额的适当比例安排政府应急准备资金,作为公共财政应急储备金,列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应急储备金专款专用,当年未使用或结余部分,转入下年继续使用。
6.3.2 区人民政府采取财政措施,保障突发事件应急准备和应急处置工作所需经费,由担负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相关部门提出,列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
6.3.3 处置突发事件所需财政负担的经费,由区财政负担。如受突发事件影响较大或本区财政不足以负担,应向市财政请求支持。
6.3.4 区财政局、区审计局和区纪委监察委要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处置各项资金的使用及效果进行监督。保证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一旦出现违法行为,追究其法律责任。
6.3.5 有关部门和单位要为应急救援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减少应急救援人员的人身风险。鼓励公民和法人单位参加灾害保险。
6.4 医疗卫生保障
6.4.1 区卫计委负责组建医疗卫生救援队伍,建立医疗救治网络,编制药品和医疗物资储备计划,掌握医疗资源分布和救治能力,开展培训演练,提高医疗救援和疾病控制水平。
6.4.2 发生突发事件时,应根据“分级救治”的原则,按照现场抢救、院前急救、专科救治的不同环节和需要,安排医护人员,准备医疗器械和救助药品,组织救护。
6.4.3 区红十字会组建医疗救助志愿者队伍并开展专业培训,在区卫计委的统一组织下开展突发事件医疗救援的辅助性救援工作。
6.5 治安保障
6.5.1 公安和平分局根据不同类别、级别突发事件,拟制维持治安秩序行动方案,明确警力集结、交通控制、执勤方式等相关措施。
6.5.2 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地街道办事处和公安和平分局要迅速在突发事件处置现场周围设立警戒区和警戒哨,做好现场控制、交通管制、疏散救助群众、维护公共秩序等工作。
6.5.3 事发地的社区居委会和其他社会组织应当按照区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以及街道办事处的相关处置措施进行宣传动员,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互救,协助维护社会秩序。
6.6 通信保障
6.6.1 区人民政府构建全区统一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通信网络系统,形成互通互联的综合应急信息交流平台。相关处置部门要配置计算机指挥终端、专线电话、无线指挥手持电台、卫星电话以及其他有效应急通讯设备,保障指挥机关、事发现场指挥部及其重要场所的通讯。
6.6.2 区委网信办、区新闻中心负责建立健全应急通信、应急广播电视保障体系。区委网信办负责协调相关通信运营企业建立并完善有线和无线相结合、基础电信网络与机动通信系统相配套的应急通信系统,必要时可依法征用其他部门和社会通信设施,确保应急通信畅通。
6.6.3 通讯设备和线路发生故障时,由区委网信办负责协调相关通信运营单位立即组织专业队伍进行抢修,迅速排除故障。协调通信运营单位,启用迂回路线或应急通讯车。
6.7 交通运输保障
公安交管和平支队负责划定运输路线,实行道路交通管制,设立应急救援“绿色通道”,保证需救助人员、应急处置人员、应急装备和物资得到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放行。如需接受其他区或者其他省市的救援物资,或运输难度超出本区的承载能力,应立即请求市有关交通管理部门予以支持。
6.8 公共设施保障
6.8.1 和平区城市建设规划要符合预防与处置突发事件工作的需要,充分考虑公共安全,统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设施、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建设要科学选址、优化布局,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6.8.2 根据和平区城市规划,确定中心公园、睦南公园等作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紧急情况下可就近利用学校、广场、公园、体育场等设施作为临时避难场所。应急避难场所内设应急指挥部、应急供水、应急棚宿区、应急照明用电和应急厕所等必要的基本设施,并设置标志牌。
6.8.3 公共场所和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单位或管理单位要制定具体方案,为有关场所配备报警装置和必要的应急救援设备、设施,注明其使用方法,并显著标明安全撤离的通道、路线,保证安全通道、出口的畅通。有关单位要定期检测、维护报警装置和应急救援设备、设施,使其处于良好状态,确保正常使用。
6.9 法制保障
区法制办在突发事件预防、处置和善后阶段,按照区人民政府要求参与对突发事件应对有关的法律工作。
7 宣传教育、培训和应急演练
7.1 宣传教育
7.1.1 区人民政府要充分利用天津应急广播、和平有线电视台、天津日报(今日和平版)、网络(和平区政府门户网站、和平区人民政府官方微博)、社区宣传栏等各类新闻媒体和信息发布平台,广泛宣传应急避险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深入普及应急法律法规,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
7.1.2 区有关部门、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以及其他群众和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社区居委会负责组织本部门、本系统、本区域的人员进行应急法律法规和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等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
7.1.3 区教育局要把应急避险知识列入学校教学计划,在全区学校普遍开展应急知识教育,提高学校及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7.2 培训
7.2.1 区委组织部、区应急办、区人力社保局等部门要制定应急管理培训规划,将应急管理培训纳入公务员培训内容,有计划地组织政府系统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应急管理培训,提高政府系统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7.2.2 团区委会同区应急办、区红十字会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加强应急志愿者的招募、组织和培训,使其掌握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突发事件应对基本技能,增强现场组织、自救互救及配合专业救援队伍开展工作的能力。
7.3 应急演练
7.3.1 各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及有关单位按照应急预案的规定,加强应急演练。
7.3.2 专项应急演练由区各专项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每年组织不少于2次;综合应急演练由区应急办负责组织,每年至少组织1次。
7.3.3 演练结束后要及时对演练情况进行总结评估,根据演练情况及时调整、修订应急预案。
8 附则
8.1 责任与奖惩
8.1.1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考评机制,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
8.1.2 区应急办会同区有关部门定期对区总体应急预案和各专项应急预案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促有关街道办事处和部门对预案落实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8.1.3 对在应急管理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依法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在工作中违反应急管理相关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予以惩处。
8.2 预案管理
8.2.1 本预案由区人民政府制定并发布,各街道应急预案、区各专项应急预案、区各部门应急预案依据本预案制定。
8.2.2 本预案由区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组织实施,各街道办事处、各部门负责指导、检查、督促所属单位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和落实情况。
8.2.3 建立健全定期评审与更新制度。区总体应急预案、区专项应急预案原则上每3年修订1次,其他各类应急预案由牵头制定部门适时组织修订工作。
8.2.4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和平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和平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通知(和平政〔2013〕37号)》同时废止。
附件:1.和平区突发事件风险分析
2.和平区应急管理工作体系框架图
3.和平区突发事件专项应急指挥部设置情况
4.和平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图
5.和平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结构图
6.和平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牵头编制单位
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11月12日印发
附件1
和平区突发事件风险分析
我区的各类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
一、自然灾害
我区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有:地震、洪涝、台风、暴雨、大风、冰雹、寒潮、雨雪冰冻、雷电、地面沉降、病虫害等10余种自然灾害。基本特点是:
(一)地震风险日益突出。天津市位于郯庐强地震活动带以西,地处河北平原地震带与张家口——渤海地震带的复合部位,处于首都圈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属地震多发地区。
(二)洪涝灾害多发。历史上洪涝灾害严重,海河流域暴雨可使我区形成洪灾,本地暴雨易造成内涝。我区位于海河下游沿岸,地势低洼,海拔在2.8米到4.5米之间,夏秋降雨较多季节,积水排除难度很大。
(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大风、雪灾、冰雹、雷电、雾、霾、酸雨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强,同时,随着我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受气象影响的行业和领域越来越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气象灾害的破坏程度越来越强,监测预警和防御难度越来越大。
二、事故灾难
我区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主要分为商贸企业安全事故、火灾事故、交通运输(道路、轨道、公共汽车运营)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供排水、电力、燃气、供热、道路、桥梁、网络与信息安全、人防工程、特种设备等)事故、环境污染五类。特点是:
(一)人为致灾因素突出。随着我区楼宇经济的发展,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市政、交通和基础建设项目数量及各地来津的建筑施工企业和施工队伍的数量骤增,增加了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发生几率。
(二)危害程度严重,波及范围大。我区作为天津中心城区的核心区,有滨江道、和平路等人流、车流、物流密集的繁华区,一旦发生重大事故灾难,将产生严重的后果,且影响范围大。
(三)处置难度大。当前,我区地下管线、高层建筑、大型地下空间逐年增加,这些建筑内部布局复杂、人员高度集中、疏散难度大,增加了应急处置的难度。
三、公共卫生事件
由于传统传染病再度肆虐、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以及全球气候变化、人口流动频繁、药物滥用等因素,我区各种传染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爆发流行风险日益加大。新能源技术、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在客观上加剧了食品安全、职业安全和环境安全突发事件的威胁。我区作为天津市的核心商业区,发生各类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不断增加,同时也面临着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次生和衍生的大量公共卫生问题。
四、社会安全事件
我区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和高发期。因土地征用、拆迁安置等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冲突时有发生;金融领域,特别是金融衍生品、投融资平台的风险依然存在;民族、宗教问题以不同的形态长期存在于各种社会矛盾之中;涉外突发事件伴随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将逐步增多。随着天津在国家发展战略地位的不断上升,作为中心商业区,我区面临的恐怖风险将呈上升趋势,反恐怖斗争形势总体趋紧。
附件2 和平区应急管理工作体系框架图
附件3
和平区突发事件专项应急指挥部设置情况
类别 |
指挥部名称 |
主要职责 |
指挥部办公室位置 |
自 然 灾 害 |
和平区防汛
指挥部 |
研究制定本区防汛工作方案,组织指挥本区防汛、防潮工作,以及城区供水、排水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工作,组织开展指挥部所属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管理及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工作。 |
区建委 |
和平区地陷
灾害指挥部 |
研究制定本区地陷灾害防御工作方案,组织指挥本区地陷灾害的应对处置工作,解决地陷灾害应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地陷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管理及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工作。 |
区建委 |
和平区抗旱
指挥部 |
研究制定本区抗旱工作方案,组织指挥本区抗旱工作,组织开展指挥部所属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管理及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工作。 |
区建委 |
和平区
融雪指挥部 |
研究制定本区融雪工作方案,组织指挥本区融雪应对处置工作,解决融雪应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融雪队伍建设及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工作 |
区市容
园林委 |
和平区抗震
救灾指挥部 |
研究制定本区防震减灾工作方案,组织指挥本区地震灾害抢救抢险抢修行动,安置受灾群众,指导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组织开展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地震志愿者队伍、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管理及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工作。 |
区人防办 |
事 故 灾 难 |
和平区电力事故应急指挥部 |
协调城南供电局研究制定本区应对电力事故的方案,组织指挥本区较大以上级别电力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指导电力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管理及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工作。 |
区建委 |
和平区安全生产应急指挥部 |
研究制定本区预防与应对生产安全事故的方案,组织指挥本区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和危化品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组织开展指挥部所属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管理及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工作。 |
区安监局 |
和平区建筑工程与城区公共设施事故应急
指挥部 |
研究制定本区应对建筑工程事故与城区公共设施事故的方案,组织指挥本区建筑工程事故与城区公共设施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组织开展指挥部所属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设备设施的建设管理及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工作。 |
区建委 |
和平区交通安全应急指挥部 |
研究制定本区交通安全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处置的方案,组织指挥本区区域内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组织开展指挥部所属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管理及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工作。 |
公安交管和平支队 |
和平区消防安全应急指挥部 |
研究制定本区消防安全的方案,组织指挥本区较大以上级别火灾事故应急救援行动,组织开展指挥部所属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管理及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工作。 |
公安消防和平支队 |
公共卫生事件 |
和平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 |
研究制定本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方案,组织开展本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应对工作,组织开展医疗卫生应急救援队伍、医疗志愿者队伍的建设管理及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工作。 |
区卫计委 |
社会安全事件 |
和平区维稳
应急指挥部 |
研究制定本区防范和处置重大群体性事件的方案,组织指挥本区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提出全区或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的建议,组织开展指挥部所属应急队伍的建设管理及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工作。 |
公安和平分局 |
和平区反恐和刑事案件应急指挥部 |
研究制定本区应对恐怖袭击和重大刑事案件的方案,组织指挥本区恐怖袭击事件和较大以上刑事案件的应对工作,提出全区或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的建议。 |
公安和平分局 |
和平区人民防空应急指挥部 |
研究制定本区人民防空工作的方案,组织指挥区空袭救援行动,组织开展指挥部所属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管理及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工作。 |
区人防办 |
和平区金融安全应急指挥部 |
研究制定本区防范与应对金融风险的方案,组织指挥本区金融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打击非法金融活动,规范整顿金融秩序,维护金融安全稳定。 |
区金融办 |
附件4
和平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图
附件5
和平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结构图
附件6
和平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牵头编制单位
序号 |
名称 |
牵头编制单位 |
1 |
自然灾害类 |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
区应急办 |
2 |
地震应急预案 |
区人防办 |
3 |
防汛预案 |
区建委 |
4 |
城市道路路面沉陷坍塌应急抢修预案 |
区建委 |
5 |
清融雪工作应急预案 |
区市容园林委 |
6 |
事故灾难类 |
突发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
区应急办 |
7 |
重大火灾事故应急预案 |
消防和平支队 |
8 |
大中型特种行业单位重大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
公安和平分局 |
9 |
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应急预案 |
交管和平支队 |
10 |
突发房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
区房管局 |
11 |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 |
区安监局 |
12 |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
区安监局 |
13 |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
区环保局 |
14 |
社会安全事件类 |
人民防空应急行动方案 |
区人防办 |
15 |
重大刑事犯罪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
公安和平分局 |
16 |
公共场所密集人群踩踏事件应急预案 |
公安和平分局 |
17 |
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
公安和平分局 |
18 |
暴力恐怖袭击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
公安和平分局 |
19 |
涉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
公安和平分局 |
20 |
涉及民族宗教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
区民宗侨办 |
21 |
处置群体性上访事件应急工作预案 |
区信访办 |
22 |
公共卫生事件类 |
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
区食安办 |
23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
区卫计委 |
24 |
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 |
区卫计委 |
25 |
应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应急预案 |
区卫计委 |
26 |
总体应急预案 |
天津市和平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
区应急办 |
27 |
部
门
预
案 |
一般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应急工作预案 |
区委宣传部 |
28 |
基础设施抢修保障预案 |
区建委 |
29 |
粮食安全应急预案 |
区发改委 |
30 |
安监局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
区安监局 |
31 |
小白楼街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
小白楼街道办事处 |
32 |
劝业场街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
劝业场街道办事处 |
33 |
五大道街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
五大道街道办事处 |
34 |
南市街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
南市街道办事处 |
35 |
新兴街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
新兴街道办事处 |
36 |
南营门街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
南营门街道办事处 |
37 |
繁华地区处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
区繁华办 |
38 |
突发事件交通应急保障预案 |
交管和平支队 |
39 |
突发事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 |
中国联通天津市和平分公司 |
40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城南供电分公司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
城南供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