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南市街道行政执法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落实依法治区工作要求,不断强化执法队伍素质、加强规范化建设、营造依法行政工作氛围、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现将全年行政执法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行政执法基本情况
(一)行政执法人员情况。南市街道综合执法大队现有人员51人,其中,持证执法人员28人,新入职执法人员7人,辅助执法人员16人。
(二)行政执法案件情况。2024年,南市街道共完成行政执法案件148件。其中,一般程序案件11件,简易程序案件137件。其中针对门前三包、占路经营等市容秩序问题处罚108件,适用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处罚12件,适用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处罚13件,适用消防条例处罚携带电动车电池进入电梯轿厢问题5件,适用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处罚5件,适用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处罚违规设置广告牌匾问题4件,适用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处罚擅自在建筑物涂写有碍城市容貌的宣传品问题1件。
(三)行政执法年度计划完成情况。严格按照全年执法计划开展日常巡查执法工作。实现巡查执法全覆盖,对违法行为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严格落实《天津市和平区南市街道办事处权责目录》授权执法事项,全年完成行政执法检查329次。
二、行政执法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制度的建立和落实情况
1.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确保严格依法办案。一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严格执行处罚种类、程序、期限,严格落实陈述申辩、听证、执法全记录、公示、重大法制审核、集体讨论等制度,确保行政处罚程序合法。二是规范实施行政处罚行为,严格规范执法检查、调查程序、采取强制措施等执法行为,做到公正、文明执法。三是规范执法卷宗和文书制作,严格按照行政处罚案卷评查标准执行。
2.落实“三项制度”,确保行政执法合法合规。一是全面推进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强化执法人员行政执法规范意识,在执法工作中切实做到事先告知相对人权利义务和执法流程、确保执法过程公开透明,事后处罚结果及时在信用平台和执法监督平台上公示,充分保障行政相对人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二是严格落实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执法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全程佩戴执法记录仪,全过程记录执法中真实收集的图片、文字、音视频资料,执法结束后将过程中形成的全过程记录资料分类归档保存,确保各个环节有据可查。三是落实好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完善法制审核流程,做到办审分离,力求在执法各个环节上都把好关口。发挥兼职法律顾问作用,深入参与重大行政执法决定审核,规避行政执法风险,促进执法工作规范化。
3.规范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确保行政执法公平。
规范合理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依据过罚相当原则实施行政处罚。结合具体案件情况,在行政法律规定的处罚行为、种类和幅度范围内予以处罚,防止轻错重罚,过度罚款。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需经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最终的处罚额度。
(二)重点执法工作开展情况
1.做好道路秩序巡查和整治工作。针对占路摆卖、公共区域堆物、非法广告等秩序问题精管细治,今年以来,共治理占道经营8200余次,商户门前三包问题690余次,处理晚间违法问题2600余次,与商户签订《门前三包协议》423份,发放《温馨提示告知书》130余份,协助社区燃气安全检查190余次,全面提升道路秩序和日常监管水平。合理安排人员力量,重点解决市场门口、地铁站口等重点点位摆卖拥堵问题,市容秩序显著改善。
2.持续做好违法建设治理。南市街道综合执法大队全面统筹做好违法建设分步治理,一方面加大春、夏季违建高发反弹巡查控违力度,提前介入做好宣传教育和前置执法;另一方面强化“即查即拆”,对新增涉违地点进行动态巡查和重点抽查,确保管控在时间和空间上不缺位,有效形成控违长效保障,推动街道违法建设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管理,持续为辖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有序的生活环境。今年以来,大队通过日常巡查及时发现并拆除5处新增在建违建,共计430平方米;同时,大队在违法建设易反弹点位倾斜执法力量,将涉违地点纳入动态巡查底册,全程跟踪记录,进行闭环式管控,持续巩固违法建设治理工作成果。
3.开展违法广告治理。坚持“全面巡查、全面管控、防止复发”的工作要求,严查严控违法广告问题。及时掌握商户户外广告牌匾许可手续的办理情况,对未经行政主管部门许可擅自安装户外广告设施或不按许可内容安装户外广告设施的行为按照执法程序进行立案查处。对于破损、存在安全隐患的广告设施,责令商家及时修理加固,确保安全。对于影响市容或影响较为恶劣的违规牌匾按照程序予以拆除。
4.严格开展环保类执法检查。一是加大辖区内餐饮企业监管力度,重点检查油烟净化设施是否正常开启、是否按时清洗、是否清洗到位。二是严格按照“六个百分百”对辖区内施工工地开展专项执法检查,严查施工工地渣土覆盖情况、周边设置围挡情况等。三是从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是否随意倾倒、抛洒、堆放等环节入手,重点检查社会单位和居民个人的生活垃圾分类情况,对于未落实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要求的单位和个人,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促进责任单位和个人履行垃圾分类义务。截至目前,大队累计出动车辆180次,执法人员1020人次,确保辖区84家餐饮企业的油烟净化设备运行良好,4处施工工地防尘措施完善,纠正生活垃圾违法行为40余起。
(三)执法方式创新情况
街道行政执法工作始终坚持普法与执法相结合,深入落实好依法免罚和柔性执法制度。对于初次违法且违法情节轻微的相对人,采取教育规劝为主,讲明法律依据及违法后果,引导其规范自身行为。坚持行政处罚与法治教育并重理念,利用以案普法、以案学法等方式普及法律常识,提高行政执法人员运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警示告诫、指导约谈等手段引导当事人及时纠正违法行为的意识和能力,变末端执法为源头治理。
三、行政执法队伍培训情况
为加快推进《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落实落细,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和业务水平,执法大队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南市街道综合执法大队2024年度培训计划》,全面开展《天津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天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业务知识培训,本年度共计组织24次集中执法业务学习,确保执法人员能熟练运用法律法规,执法过程能做到正规、合理,全面提升执法人员法律素养和执法技能。
四、存在问题
(一)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能力有限,行政执法队伍人数相对不足。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后,涉及数百项综合行政执法职权,执法人员“一人多面”,且欠缺专业人员,业务能力和法律法规掌握程度尚有不足。执法事项过多,执法人员承载能力有限,基层压力较大,执法部门负担有增加的趋势。
(二)依法查处力度有待加大。日常的巡查、检查力度还不够强,对于建物街、东南角、南门外大街、印象城等重点点位还需加大执法力度;对于违规设置户外广告设施、违规占道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还需进一步加大处罚力度,“发现一处,治理一处”做的还不到位,执法信息共享机制、执法资源配置机制有待完善。
(三)宣传教育的深度、广度有待加强。执法前期宣传工作不深入,不细致,宣传方式多局限于传统的走访、入户式,而对于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线下活动宣传方式创新性不足,使得传播面窄、受众群体单一,影响力难扩大。群众的积极性有待提升,知晓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文明素质有待加强,宣传效果有待进一步巩固。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提高政治站位,压实岗位责任
加强道路环境秩序保障。做好2025年全年工作任务部署及人员安排,灵活安排夜间巡查,持续做好夜间马路餐桌、露天烧烤治理工作,盯牢建物街、东南角、南门外大街、印象城等重点区域,联合劝业场、兴南街道办事处共同治理辖区边界的违法违规行为,每月定期开展集中清理行动,对考核反复出现3次以上及群众投诉反映强烈点位,制定专项治理计划,跟踪回访治理效果;全力推进“慎益大街”示范样板路创建工作,加大全路段的城市管理精细化。严守控违底线。一方面发挥“限制交易”等措施作用,继续做好违法建设分步治理工作;另一方面规范源头管控,做好新增违建管控,继续强化“即查即拆”,树牢控违“航向标”,继续保持“零增长”底线。同时关注并及时化解违建治理中可能出现的信访问题;做好“网红打卡地”周边市容环境秩序维护工作。联合河北区综合执法,持续关注北安桥交界处的流动摊贩摆卖情况,形成共治合力。
(二)加强法制学习,提升执法水平
针对市、区关于行政执法的工作要求,充分研判、学习各项法律法规,针对执法人员专业法律知识短板,定期开展专项法治学习教育,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培训频次,培养执法队伍中的“多面手”。邀请相关法律顾问授课,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核心要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等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切实提升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实务中运用法律法规的能力素养。深入开展自查自检,积极归纳总结在执法、处罚工作中的不足和经验,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执法细则和执法程序,进一步提升执法人员执法水平和宣法、普法业务素质。
(三)健全管理机制,完善制度保障
健全长效管理机制,通过制度全面保障执法工作,建立健全日常执法工作台账、行政处罚管理台账,整体把握执法数据,创新先进的执法过程、执法手段。定期开展专项执法行动,坚决做到“现场执法、现场普法、现场处罚、现场落实”,通过“依法依规、借势借力、讲法讲理、用心用情”确保每一次执法工作的落实。
(四)拓宽宣传阵地,营造浓厚氛围
推进宣传执法工作常态化,夯实辖区内群众的文明行为基础。以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形成宣传声势,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对违法建设、占道经营、乱泼乱倒等违法行为的了解程度、法治意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广泛发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积极作用,形成宣传法律、法规的社会合力。同时运用“新南市”公众号,积极开展网络宣法、普法活动,创新宣传形式,重点侧重以街域内实际案例结合法条的方式,明明白白将法律送进群众“心坎”,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主办单位: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政府
津公网安备12010102000334号 津ICP备05000681号 网站标识码:1201010001
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196661,举报邮箱:hpqzfb18@tj.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