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南市街道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一规划两纲要”,紧紧围绕市、区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任务和目标,结合街道工作实际,稳步推进各项工作,现将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
南市街道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深学笃行习近平法治思想,严格落实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制度,积极参加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报告会,切实履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将法治建设纳入街道年度工作要点,统筹推进抓好落实。结合《中共和平区委全面依法委员会2024年工作要点》,紧盯《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4年重点工作台账》落实情况和工作进度。积极落实述法制度,将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列入年终述职内容。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依法履行出庭职责,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今年出庭应诉率100%。
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完善行政执法工作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规范化水平。2024年,南市街道着力打造一支“学习型、思想型、作风型、战斗型”的城市管理执法队伍,不断夯实队伍的规范化建设。一是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健全考核机制,从工作纪律、日常执法、值班制度等方面做了严格规范。二是为提高执法队员的业务水平,强化依法行政,制定了《南市街道综合执法大队2024年培训计划》,每月开展不少于一次全员法制培训。三是在日常执法中,要求执法人员在履行执法职能时规范着装、标志佩戴齐全,自觉使用文明、礼貌、规范的语言,努力做到依法执法、文明执法、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落实“三项制度”,确保行政执法合法合规。一是全面推进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强化执法人员行政执法规范意识,在执法工作中切实做到事先告知相对人权利义务和执法流程、确保执法过程公开透明,事后处罚结果及时在信用平台和行政执法监督平台上公示,充分保障行政相对人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二是严格落实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执法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全程佩戴执法记录仪,全过程记录执法中真实收集的图片、文字、音视频资料,执法结束后将过程中形成的全过程记录资料分类归档保存,确保各个环节有据可查。三是落实好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完善法制审核流程,做到办审分离,力求在执法各个环节上都把好关口。发挥法律顾问作用,针对重大案件、涉诉案件及时征求法律顾问意见,规避行政执法风险,促进执法工作规范化。
完善执法程序,推进行政执法标准化建设。一是规范合理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依据过罚相当原则实施行政处罚。结合具体案件情况,在行政法律规定的处罚行为、种类和幅度范围内予以处罚,防止轻错重罚,过度罚款。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需经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最终的处罚额度。二是持续深化“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全面梳理街道承担的执法事项,市、区部门派发的执法事项和无力承担的执法事项,对权责清单修改提出意见和建议。三是严格按照市司法局下发的《乡镇(街道)行政处罚执法程序》《乡镇(街道)拆除违法建设程序》,落实标准化执法程序,严控办案环节,执行《天津市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行政执法文书(2022年版)》,规范制作案卷文书,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全年共制作一般程序案件11件,简易程序案件137件。
创新执法方式,提升行政执法质效。南市街道行政执法工作始终坚持普法与执法相结合,贯彻落实好依法免罚和柔性执法制度。一是深入落实《轻微违法免罚清单》,对于初次违法且违法情节轻微的相对人,教育规劝为主,讲明法律依据及违法后果,引导其规范自身行为。二是坚持行政处罚与法治教育并重理念,利用以案普法、以案学法等方式普及法律常识,提高行政执法人员运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警示告诫、指导约谈等手段引导当事人及时纠正违法行为的意识和能力,变末端执法为源头治理。三是服务执法,进一步释放“服务+执法”实际效能,聚焦商户、企业关切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占用城市道路、门前三包责任制等方面内容,执法人员主动上门告知相关政策,高效解决群众与商户的利益诉求。
(二)依法预防处置重大突发事件,提升应急法治服务保障能力
一是树牢安全发展理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定期研究部署应急能力和安全生产相关工作。压实各级领导干部安全责任,完善签订街道领导班子成员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责任书及职责清单。压紧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各项举措。二是夯实应急工作基础。修订完善《南市街道突发事件综合应急预案》及各专项应急预案,组织开展防汛、防火等专项应急预案演练,组织辖区物业、生产经营场所开展灭火和人员疏散演练。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安全培训活动,培训覆盖街道干部、社区网格员,辖区物业服务企业、快递外卖、餐饮企业、“九小场所”等各类生产经营场所负责人、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全面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水平。三是强化安全宣传教育。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消防安全等各类安全宣传活动,结合“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等主题活动,街道、社区充分发挥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轴心作用,与共建单位、相关部门、社会组织、生产经营场所、物业服务企业等联合开展“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安全宣传活动,提高民众安全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
(三)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行政预防调处化解体系,促进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实和完善矛盾纠纷化解“四前四早”工作法,开展“无讼社区”创建活动,推进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平台建设,不断提升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为辖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聚焦矛盾纠纷类型多样化、内容复杂化等实际情况,依托街道和社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法治化平台,发挥“三所联动,三室联建”机制,运用各类法治资源,围绕邻里关系、婚姻家庭和物业管理等多发矛盾纠纷开展多元调处化解,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2024年,街道矛调中心网络平台办理线上矛调案件19件,街道、社区两级矛调中心排查化解矛盾纠纷73件,成功调处73件,调处成功率100%。
(四)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充分发挥法治政府整体监督效能
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利用天津市行政执法监督平台,实现对行政执法全过程的信息化、智能化监控。为强化执法案卷评查结果运用,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改”的目的,南市街道及时组织案卷研讨会,全面分析总结我街执法案卷的亮点和不足,对照“示范优案”找差距、寻不足,将执法案卷规范化建设延伸至执法行为规范化建设,结合今年综合执法大队学习培训开展情况,探讨规范和提升行政执法质量的改进路径,明确了工作方法,并就综合执法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形成案卷评查反馈加综合领域执法质量问诊会,对提升南市街道案卷评查质效和行政执法水平起到促进作用。
(五)凝聚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合力,全方位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水平
结合《天津市和平区贯彻落实<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实施方案》,为更好加强行政执法队伍的能力和水平,增强行政执法队伍应用法律法规的能力,提升执法业务水平,南市街道今年以来重点开展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解读等线上业务知识培训,确保每名执法人员全年接受不少于60学时的业务知识和法律法规培训。
三、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存在的不足和原因
(一)学习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不够全面和深入。街道党员干部虽然能坚持自学和参加集中学习,但在理解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有差距,缺乏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系统研究和深刻理解,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运用法治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效果不够明显。
(二)执法人员储备不足。街道综合执法权责清单覆盖面广,专业性强,一线执法人员力量不足且涉及项目较多,疲于应对,缺乏精力集中钻研学习业务、提高执法水平,导致既熟悉法律法规,又熟悉一线工作方法的人员储备不足。
(三)执法环境有待改善。执法人员在面对群众执法的过程中,执法尺度松了则效果不大,尺度严了则激化矛盾。并且群众对执法工作普遍存在抵触心理,从整体工作情况来看,不管是市容市貌管理,还是行业整治,相对人大多被动配合,群众对执法工作不够理解、信任和支持。
四、下一年度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安排
(一)加强学习,增强法治意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落实《天津市和平区贯彻落实<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实施方案》,抓好执法人员学法用法工作,坚持重视法治素养和法治能力的用人导向,坚持“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落实。建立日常学习机制,丰富学习内容,突出学习重点,增强法治意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二)以案释法,提升业务能力。加强执法人员业务知识培训,牢固树立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理念,充分运用好全市行政执法“示范优案”和“典型差案”,发挥正向激励和反向警示作用。通过组织开展专题培训、法律知识分享、执法中常见问题经验交流等活动,将法律理论和实务相结合,增强一线执法人员现场处置问题能力,真正做到知法懂法、精准执法,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为城市精细化治理各项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完善机制,营造法治环境。完善常态式执法与专项执法工作机制,避免运动式执法、“一刀切”执法、简单粗暴执法、野蛮执法、过度执法、机械执法、逐利执法等不作为乱作为问题。严格行政执法程序,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聚焦行政执法的源头、过程和结果,将“法治政府”的理念融入到行政执法全过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政府公信力,营造更加公开透明、规范有序、公平高效的法治环境。
主办单位: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政府
津公网安备12010102000334号 津ICP备05000681号 网站标识码:1201010001
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196661,举报邮箱:hpqzfb18@tj.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