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第172号提案的答复
崔敬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充分发挥和平区非遗大师工作室作用打造“非遗和平发展+”模式的提案,经研究答复如下:
一、提升打造沉浸式非遗展览馆
2025年优化和平区非遗展览馆展陈功能,通过展板二维码,让游客深入了解非遗项目详情。对接社会资源,引入具有特色的非遗项目作为打卡区,形成“非遗+摄影”场景体验区。结合五大道历史风貌,形成集文化体验与时尚摄影于一体的特色消费场景,满足游客多元需求。后续将深度融入民园音乐节、市集等活动,设置非遗展演和文创展销专区,实现非遗文化与热门活动的双向赋能。建立非遗传承人驻场机制,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制作技艺。开设“非遗工坊”互动课程,同时融入文化沙龙、学术交流功能,将展览馆打造成文化传播与公共服务的复合空间。
二、京津冀非遗协同发展工程
区非遗中心以京津冀非遗论坛为核心平台,推动三地文旅部门在非遗项目互展、传承人互访、品牌互推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以“五大道海棠花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及传统节日为契机,策划“文旅+非遗”系列活动。持续举办和平杯”京剧票友邀请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非遗活动品牌,为京剧爱好者提供展示交流平台。开展京津冀非遗研学建设联合天津科技大学、天津美术学院等高校资源,推动非遗文创产品创新设计。依托展览馆开展“培养小小传人”活动,与和平区中小学共建校园非遗体验项目。整合京津冀三地非遗资源,共同参与联展,打造大运河文化带非遗长廊,提升“津派文化”辐射力。
三、非遗IP品牌化运营体系
携手老字号企业推出“非遗主题茶饮+糕点”系列产品,强化津味文化标识。巩固现有非遗工坊建设,挖掘更多潜力非遗老字号纳入工坊体系,助力狗不理、桂顺斋等企业进行“国潮IP”升级改造。开发线上非遗展览馆,在和平文化宫微信公众平台和网站开设“和平非遗云展厅”,让游客通过手机即可360度全景游览展馆,了解非遗文化。更新非遗展览馆出入口指引标识,在景区电子屏、导览图中加大宣传力度。推行预约参观、错峰参观等措施,提升场馆运营效率和游客参观体验。
四、全方位保障机制
由区文旅局牵头联合多部门协同解决非遗展馆提升设施改造、活动策划、资金筹集等问题,确保各项非遗发展项目顺利实施。出台鼓励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非遗IP开发,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营”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非遗专家和市民代表召开座谈会,对非遗项目进展和成效提出宝贵意见,确保非遗保护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民众。
再次感谢您对和平区文旅事业的真知灼见。我们将以“非遗和平发展+”模式持续擦亮“非遗和平”品牌,助力京津冀文旅协同高质量发展。恳请您继续监督指导,共同推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