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第171号提案的答复
曹志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全民健身活动,提升群众健康水平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我区全民健身工作的关注以及提出的宝贵建议,区体育局高度重视,经研究答复如下:
一、加强全民健身宣传教育
一是普及体育健身知识。通过社区组织体育活动,向大众普及体育健身知识,引导人们参与体育锻炼,提高日常健身行为的意识。二是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宣传。利用微信公众号、视频新闻等媒体扩大街道和社区的体育活动覆盖面,争取更多目光投入居民群众的体育活动。
二、持续优化健身设施布局
为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进一步完善社区健身设施,我们计划对4个社区健身园进行更新升级,引入更先进的器材,确保其功能更完善、安全性更高,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健身体验。此外,拟根据市局资金安排,更新金德园精品健身园,升级健身设施、优化步道设计;更新土山花园健身步道,结合周边自然景观,打造集健身、休闲、生态于一体的运动空间。
我们将全力推进体育健身设施的及时更新与养护维修工作,建立健全定期巡查和维修机制,确保室外健身器材的完好率和使用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高质量落实“十五分钟健身圈”建设,优化健身设施布局,确保居民在步行15分钟内能够到达健身设施,为体育爱好者提供优质的场地设施,助力体育强区建设,让健身更加便捷,让健康触手可及。
三、优化全民健身资源,提升全民健身水平
1.极致利用,扩大设施覆盖范围
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和平区建立了区、街、社区三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将健身设施融入公园、绿地、小区的建设中,最大化地利用城市空间,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健身场所。
与学校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扩大覆盖面,协作开发学校体育资源,特别注重老旧小区改造,努力挖掘一切可使用的资源,让边角废地变身健身园,实现了“15分钟健身圈”的全覆盖,显著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2.智能升级,打造科技化体育公园
在海河畔,和平区建成了“三大球”体育公园,可同时开展足球、篮球、排球三项运动。作为天津市首个智能化管理的多功能运动场所,以其先进的设施和便利的位置吸引了众多体育爱好者。该公园不仅符合国际建设标准,还配备了智慧化管理系统,包括线上预订、录像回放以及运动员数据采集分析等功能,成为市民享受高科技运动体验之地。
3.场馆革新,建设城市中心场馆群
对原和平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场馆进行拆除重建与提升改造,计划建成为集田径场、综合训练楼、游泳馆及综合运动馆于一体的现代化体育场馆群。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基础上,呈现出体育风貌的新地标设计,增强和平区体育形象的区域影响力。
四、增强队伍专业能力,强化服务社会功能
引导体育组织增加功能,不仅能够组队参加国家、市级比赛,还能协助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赛事和活动。这些协会还定期到机关、企业、社区开展健身指导讲座,广泛宣传科学健身理念。通过不断尝试调整服务内容和形式,将体育组织打造成为连接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增强了体育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
积极开展和平区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为达到科学健身的目的,每年由区体育局、区卫健委联合举办“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课程内容主要由理论培训和技能指导两部分组成,指导老师提出科学运动建议和如何通过科学运动来改善体质,通过台上台下的实操教学练习,能让每位学员们有所受益,为今后指导群众更好更科学地参加体育运动奠定坚实基础。
五、创新健身赛事活动,塑造和平体育品牌
常态化赛事,激发全民参与热情。以区级赛事为核心,结合“三大球”“三小球”等基础项目,鼓励各街道和社区举办特色运动会,全年赛事超过200场,参与者逾5000余人次。尤其是在重要节点的主题活动中,营造了浓厚的体育活动氛围,激发群众对体育健身的热情。
六、完善全民健身组织,提升科学健身指导
构建体育服务网络,确保高标准覆盖。和平区现已建立了25个单项协会、6个民办非企业及64个社区健身会,形成了一个覆盖面广、层次丰富的体育服务网络。并且培养了一支由3,497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构成的专业队伍,确保每千人口中至少有10名指导员能够为居民提供专业的健身指导,这样的比例达到了高标准的服务覆盖,使得体育服务更加贴近群众日常生活。
未来,和平区将继续秉承开放创新的态度,不断探索体育事业发展的新方向。通过进一步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确保每一位群众都能享受到更优质的体育资源。努力将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加大新兴体育项目的扶持力度,鼓励更多人参与到充满挑战与乐趣的体育活动中。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共同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为构建健康和谐的社会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