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第十五届三次会议第0625号提案的办理答复
李春洁委员提出的关于依托胸痛与复苏体系建设,提高社会公众猝死救治能力的提案,经研究答复如下:
一、积极搭建胸痛与复苏体系
(一)推进胸痛救治单元高质量建设
为持续做好胸痛救治单元常态化质控工作,全区各胸痛救治单元通过建立常态化内部质量控制机制,做好数据质控及上报工作,同时加强培训与教育,强化医务人员能力提升,积极组织参加市级各项培训与学习交流,持续提高急性胸痛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力,确保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和运行流程不断优化、提升。强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规范化管理,不断优化诊疗流程和慢病管理路径,同时发挥远程心电、远程血压、远程会诊的同质化管理优势,形成覆盖胸痛早期救治、转诊、心脏康复、科普教育、心肺复苏培训、慢病随访管理持续发展的救治网络。
(二)完成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全覆盖
2024年我区胸痛救治单元实现了全覆盖,并已全部通过认证。为进一步夯实我区基层医疗机构急性胸痛的鉴别和处理能力,我区成立了胸痛救治工作小组,建立专班,加强医联体单位对接协作,并签订合作转诊协议。
(三)积极创建胸痛救治站点
为促进胸痛救治单元的进一步延伸,织密我区胸痛急救网络,打通胸痛救治最后一米,逐步实现由急救到预防、由急病到慢病、由治疗到康复的区域协同救治,为辖区百姓提供快速高效的急性胸痛救治保障。按照《市卫生健康委关于进一步推进胸痛救治单元和胸痛救治点建设工作的通知》(津卫基层〔2022〕434号)要求,我区已完成5家胸痛救治点的创建验收工作,分别是劝业场街新津社区卫生服务站、新兴街卫津路社区卫生服务站、新兴街卫华里社区卫生服务站、五大道街尚友里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及南营门街香榭里社区卫生服务站。
二、扎实开展心肺复苏培训
(一)开展医务人员心肺复苏同质化培训
按照《关于在全区医疗机构开展全员心肺复苏培训工作方案》相关工作安排,我区持续在辖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开展心肺复苏培训工作,强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各岗位工作人员对心肺复苏技术的理解和掌握。不断加强医务人员和辅助人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和心肺复苏技能的整体水平,为人民群众构建一条绿色生命线。
(二)开展社会面心肺复苏培训工作
我区定期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住院患者(家属)和社区居民心肺复苏培训宣教活动,加大公众心肺复苏普及力度,持续提升人民群众急救意识,营造全民参与急救的良好氛围。
三、探索构建和平区“心电一张网”
利用“互联网+”医疗优势,基层医院与市胸科医院之间构建起区域协同救治新模式,实现上下级医院共享数据和医疗资源。发挥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作用,将胸痛救治单元与家庭医生签约紧密结合,对有需求的患者由家庭医生进一步跟进出院后患者规范用药、居家康复、危险因素控制、定期随访等健康管理服务,切实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减轻心血管疾病的社会负担及患者的经济负担。
四、加强AED配置与管理
按照《市卫健委关于印发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配置和管理规划(2024-2026年)的通知》及《医疗应急处关于请协助开展我市有关AED数据系统登记工作的通知》要求,目前,我区公共场所配置AED数量为30台,每10万人口平均8台,组织相关单位利用腾讯企鹅急救助手旗下的“致力健康助手”微信小程序登记精准的AED位置信息。下一步,在市卫健委的领导下,继续做好区内的组织推动工作。
五、积极搭建胸痛与复苏体系、做好和平区胸痛知识及心肺复苏科普宣教
和平区认真做好患者及居民健康教育,发挥家庭医生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深入社区、学校对居民、教师、学生等进行普及培训。同时持续推动做好胸痛知识宣讲、危险因素筛查、急救技术普及、慢病人群义诊等,扩大科普覆盖面和影响力。
下一步,和平区将持续推动胸痛与复苏体系建设。一是不断提升诊疗能力,持续做好胸痛救治单元常态化质控,继续广泛加强与三级医院的沟通合作,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二是不断深化医防融合,广泛宣传各类疾病防治知识,开展重点人群筛查和健康管理,统筹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监测等全流程服务。三是不断创新工作招法,力争结合和平区医疗资源特点,提炼总结适宜我区实际的卫生健康服务经验做法,并不断推广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