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第十五届一次会议第0105号提案的落实答复
民革天津市委会:
贵党派提出的关于重振津城古文化交易市场,建成北方古文化交易中心的提案,经会同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商务局研究答复如下:
沈阳道原为天津日租界的蓬莱街,后改名为沈阳道。最初为周边居民旧物交换的市场。1987年,沈阳道周边已初见端倪,原旧物交换市场逐步发展成为古物交易场所,1992年改造为沈阳道古物市场,“先有沈阳道,后有潘家园”见证了沈阳道古物市场曾经的辉煌,在全国享有盛誉,具有文化旅游的潜力。
接到此提案后,我区高度重视。区政府分管负责同志李浩牵头召集商务、国资、文旅、属地街道、和投集团等部门对沈阳道古物市场进行了现场踏勘,重点调研了沈阳道古物市场商户经营情况,并询问商户对未来发展的想法建议。通过调研,结合提案中指出的问题,我们对沈阳道古物市场目前生存发展的困难堵点进行了深入分析:一是沈阳道市场地处金街后街,道路狭窄,人车混行,环境较为杂乱,发展空间狭小且存在安全隐患;二是沈阳道市场多年形成的交易模式为地摊市集,市场内多为外来商户或流动商贩,统一管理难度大,且多为小商品交易,其交易行为和交易资金管理存在难度;三是沈阳道市场商铺面积多为5-8平方米、租金低且多年未涨,市场管理方与商户之间未形成良性经营循环。
一、提升地标商圈能级活力
区委、区政府今年制定的《和平区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标志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确定了金街地标商圈打造成为和平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标志区建设的鲜明标识及核心引擎的目标,围绕“一核引领、两轴支撑、三点联动、九街协同”的整体布局,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商业体系,让百年商圈重新焕发生机活力。其中“九街”协同就是通过挖掘整合后街支巷的街坊资源,做好“一街区一定位”。沈阳道古物市场就位于“九街”中的后街,定位为“民间古玩赏鉴拍卖街”,将打造以此为特色的主题街区。
结合提案中提出的建议和调研分析沈阳道古物市场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李浩同志组织各有关部门开会研究,逐一击破,为沈阳道古物市场进一步恢复繁荣,打造全国最大的古文物集散地提出了以下几项举措:一是属地街道摸排沈阳道市场空置房产,做好安全隐患排查,为有需求的商户提供优质空间载体;二是区国资部门牵头治理沈阳道市场整体环境,对房屋外观进行提升焕新;三是区文旅部门充实文商旅业态,丰富文化旅游消费场景,活跃沈阳道古物市场;四是和投集团通过进一步做深做实沈阳道市场的商户调研工作,持续挖掘整合沈阳道市场街坊资源,结合商户需求对沈阳道古物市场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力争通过多部门通力协作,最终实现以街巷为脉络的“后街经济”蓬勃发展,搭建沈阳道古物市场后街与金街商业街主街错位互补的消费场景,带动特色餐饮、创意零售、客栈民宿、文博展览等业态提升。
二、重塑古文化传播影响力
为在短周期内激发沈阳道古物市场生机活力,我区在进一步加强与融媒体等官方媒体合作的同时,大力引导商家借助互联网自媒体平台宣传推介沈阳道古物交易市场,提高沈阳道街区的美誉度和各类活动的知晓率,增强聚客能力,持续扩大沈阳道市场影响力,为后续提升古物交易市场文化形象奠定基础。
从沈阳道古物市场的长期发展布局考虑,我区将从政府角度持续加强区域内文化元素布局植入、消费内容业态分布、客流流量导入等,与鼓楼文玩市场、古文化街等商业街形成联动,让市民游客引得来、留得住、能消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从沈阳道市场管理方角度精准把握沈阳道古物交易市场的定位,多面开花,开发沈阳道市场藏品展示和鉴赏交流功能;从沈阳道市场商户角度逐步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做专业化、精品化的古玩市场。最终重现沈阳道古物交易市场的昔日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