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十八届人大五次会议第4号建议的答复
吴彤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和平区后街经济发展的建议,经研究答复如下:
发展“后街经济”属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和平区以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标志区为契机,积极挖掘整合后街支巷的资源禀赋、推动载体更新,规划布局后街经济发展,完善交通、景观等配套方案,丰富后街业态和品牌,打造多元化、定制化、沉浸式的新消费模式,努力打通主街“大动脉”,畅通后街“毛细血管”,让商圈热起来,让消费燃起来,促进“后街经济”蓬勃发展。
一、具体工作进展
(一)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发展定位。2023年6月,天津市人民政府印发《天津市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行动方案(2023—2027年)》,提出要“发展赤峰道、河北路等‘后街经济’,放大网红潮流品牌集聚效应”。
2023年11月,商务部牵头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工作部际联系会议机制在调研走访了五个培育城市后,制定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重点任务(2024-2025年)》,对天津市培育建设的首项任务要求就是“构建四级商圈布局体系”,其中包括“实施金街主街焕新工程,建设数条特色‘后街’”以及“整合周边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五大道‘漫生活’闲适生活体验区”。
2023年2月,和平区委、区政府制定出台《和平区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标志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将金街商圈“后街经济”发展项目列为和平区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标志区工作项目内容着力建设,结合区情实际,明确提出要通过挖掘整合后街支巷的街坊资源,做好“一街区一定位”,以打造赤峰道时尚消费文化旅游购物带、河北路网红时尚休闲带、花园路历史文化体验区、辽宁路津门传统特色餐饮街为先行试点,示范带动哈尔滨道城市烟火美食街、沈阳道民间古玩赏鉴拍卖街、河南路老城精致生活街、陕西路都市特色市集街、锦州道市井小巷休闲街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主题街区,实现以街巷为脉络的“后街经济”蓬勃发展。
(二)服务商圈功能,营造特色场景。和平区在培育和发展“后街经济”中,依托主街商圈的文化要素进行规划融合,突出设计特色,先易后难分步推进实施,营造“一街一定位”特色场景。
“全国示范步行街”金街,围绕“一核引领、两轴支撑、三点联动、九街协同”的整体布局,对赤峰道等九条街区进行文化旅游、网红时尚、历史文化、美食餐饮、古玩赏鉴等差异化定位,定向引入了一批优质项目。经过积极探索和培育,和平区赤峰道、河北路等特色品牌集聚、文化氛围浓郁、多元业态融合的后街,已经成为大批年轻人City Walk、“打卡”拍照的热门目的地。
五大道文化旅游区,纵横23条道路,总面积1.28平方公里,立足“洋楼文化消费名片”定位,打造“两园九里十二院”发展格局,围绕核心商圈能级提升及后街经济辐射带动,在招商引资、业态焕新、文商旅融合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对民园广场、湖南路等主要商圈地带进行规划提升,积极推进后街里巷、支路辅路业态布局,未来计划探索打造湖南路体验街区、大理道绿色休闲发展带等地标商圈,加快推进文商旅一体融合发展。
(三)推动“后街经济”与“夜间经济”、老字号等融合发展。金街商圈结合特色餐饮、酒吧等商业业态,培育夜间消费业态聚集地,鼓励商户延长营业时间,打造印象城、吉利大厦等更多24小时夜间消费场景。长春道立足已有商业资源,积极打造老字号餐饮消费场景,目前已集聚宴宾楼、鸭子楼、狗不理、桂发祥、耳朵眼炸糕等老字号餐饮品牌,初步具备业态聚集效应。五大道地区盘活闲置小洋楼载体,打造博物馆、艺术中心等文化消费、沉浸演出等体验式消费、高端酒店、精品咖啡、餐饮等住餐项目,不断培育后街消费的新增长点。
(四)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形成“后街经济”发展合力。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工作专班按照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根据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标志区建设任务分工,全面调动区内相关职能部门,实时动态掌握工作进展情况。为进一步提升商圈管理能力,和平区以实现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对区投促办、金街管委会、五大道管委会进行了机构改革,剥离其社会管理职能,集中精力抓好企业服务、招商引资等主业主责,作为提升商圈精细化管理能力、服务重点地区高质量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以金街、五大道为试点,积极探索“管委会+运营公司+理事会”的新型街区运营管理模式,引入具有商业运营和资产管理能力的项目团队进行市场化、专业化运作,金街、五大道共建共享理事会已成立运行。
二、下一步具体工作思路
在推进后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和平区虽然在区位优势、商业基础等方面具备一定优势,但放眼全国,我们主动查找与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地中心城区之间的差距,还存在街区环境老旧制约商业潜力、缺乏专项政策与资金投入等问题。结合您提出的意见建议,现就我区目前明确的下一步工作思路答复如下:
(一)强化统筹协调,提升街区管理质效
一是优化工作思路。对标《和平区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标志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标志区为契机,将发展后街经济作为繁荣商圈消费、增添城市活力、推进城市更新的新增长点。充分把握我区后街多元消费业态和丰富文化基因交织的资源禀赋特点,通过有机整合街区的环境设施改善、业态品质提升和运营转型创新,加快推动主街业态更新,培育特色后街节点,容纳扩展更多群众喜闻乐见、集聚城市烟火气的商业业态,形成主街后街互补互促的多元业态格局。
二是增强工作合力。统筹用好中央、市、区各类扶持政策和资金,集中力量支持后街经济发展。在管理资源支撑方面,统筹区内相关责任部门形成管理合力,确保后街环境设施改善和业态提质升级等具体任务职能有机衔接、有效实施、有序推进。在导入优质业态资源方面,充分发挥共建共享理事会作用,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丰富招商信息渠道,推动实现契合各街区特色的精准化招商、一体化发展。
三是加强宣传推广。借助区内现有传播矩阵,进一步拓展新媒体传播阵地,加大对我区后街特色名店、居民消费、潮流影响的多渠道宣传推广,体现区域特色。在重点商圈举办具有影响力的文旅品牌活动时,注重串联商圈节点,向后街辐射延伸,承接重点商圈消费外溢,促使主街后街相互输送人群流量,共同创造消费需求。
(二)加强载体摸排,科学规划后街布局
结合和平区大服务大招商活动,加强后街载体摸排,充分调研重点商圈周边支马路存量资源、公共环境、商业基础等相关条件,及时准确掌握后街空置载体、商户经营等情况,深入挖掘整合后街的街坊资源和载体特色。围绕重点商圈的整体布局,依托主街关键节点核心承载优势,合理谋划后街经济的空间布局、适宜产业和发展规模,引进契合业态,持续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与主街形成联动效应,从而做到“一街区一定位”,营造“一街一主题”特色场景。
(三)聚集消费资源,提升后街商业承载力
一是加强商圈联动。积极联动各重点商圈和重大项目载体,开发打造融合多元业态的后街场景,吸引、承接重点商圈消费外溢,不断提升后街商业承载力。将后街打造成为与主街商圈空间相连、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消费承载空间。
二是广纳消费资源。金街地区下一步将巩固赤峰道、河北路先行先试的已有成果,吸引更多的潮流品牌以及轻吧、餐饮、轻演艺等多元业态,进一步提升街区形象辨识度;深入挖掘华都商厦等“长春道新华路交口”周边区域空置载体,加大老字号餐饮企业引入力度,打造长春道老字号餐饮消费场景。劝业场地区将充分挖掘陕西路、山西路、河南路、山东路消费资源,逐步探索在沿线布局主题酒吧、酒店民宿等业态,持续补充优质业态、完善商圈功能;结合赤峰道、哈尔滨道、哈密道和多伦道沿线存量业态布局实际情况,持续提升业态品质,优化布局丰富多样的小吃、特写美食、网红餐饮店,打造年轻人潮流文化集结地和打卡地。五大道地区将充分调研山西路、芷江路、长沙路、岳阳道、洛阳道存量资产、商业基础、业态类型、公共环境等资源现状,结合消费资源载体情况逐步探索在沿线布局主题酒吧、酒店民宿、精品零售、特色美食、网红餐饮等消费业态,持续补充优质业态、打造高品质消费场景、完善商圈功能、打造年轻人潮流文化集结地和打卡地。
三是融合夜间消费。结合特色餐饮、酒吧、住宿等商业业态,培育夜间消费业态聚集地,鼓励商户延长营业时间,打造印象城等更多24小时夜间消费场景,叠加沉浸式演出等体验式消费活动,创新挖掘后街消费潜力,不断促进夜间消费与后街经济融合程度。下一步,我区将在商圈联动、业态完善、资源整合上持续用力,积极创新,主动作为,聚焦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标志区建设的重点任务,积极推进后街不断发展“以点带面”“串珠成链”繁荣、繁华和平区整体区域经济。
和平区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潜力的消费中心城区,我区各职能部门将全力以赴为文商旅融合后街经济发展强势增长,不断更迭出新保驾护航,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标志性核心承载区,彰显天津的城市生活态度和烟火气,助力我市完成好国家赋予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重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