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     网站无障碍 丨 关怀版

天津市和平区增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1-12-01    发布者:天津市和平区文化和旅游局

天津市和平区增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的通知

各委、局、办、各街、公司: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关于加强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文物保函〔201775号)等相关规定,经和平区文化和旅游局实地核查、初审和文物专家组评估审查,并呈区文物保护工作委员会审核,决定对中共天津地委第八处办公地旧址、新华路吉鸿昌旧居等十处建筑纳入和平区不可移动文物(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现予公布。

请各相关单位、部门在工作中提高文物保护意识,积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坚持科学和保护理念,制定规划,扎实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推动我区文化遗产保护迈上新台阶,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新的贡献。

附件:《天津市和平区不可移动文物增补名单》

                                                和平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1年12月1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

纳入和平区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名单

1.中共天津地委第八处办公地旧址(长沙路求志里17号)

简介:1927年4月,地委机关迁至英租界求志里17号,地委书记李季达在此办公居住。8月9日,由于叛徒告密,李季达夫妇先后在南开体育社典华学校内被捕,11月8日,李季达等被杀害于南市刑场。这里成为天津地委最后一个办公地。

该建筑建于1926年,为一个带有半地下室的二层楼房,建筑面积约203.4平方米。

2.新华路吉鸿昌旧居(新华路庆云里3号)

简介:吉鸿昌(1895~1934),原名恒立,别号世五。河南省扶沟人。1910年在首饰店当学徒。1913年8月投冯玉祥所部。1926年6月任旅长。1927年4月升任第十九师长。1929年5月再次晋升为第十军军长,同年7月兼任宁夏省主席。1930年9月任二十二路军总指挥,兼第三十军军长。1931年9月出洋游历。1932年初回国后来到天津,与中共华北政治保卫局取得联系。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5月任“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第二军军长。同盟军失败后,吉鸿昌辗转回到天津。因在天津开展抗日爱国活动,引起国民党政府不满,派军统特务监视其行踪。为安全起见,1934年10月初,吉鸿昌将住所从法租界霞飞路迁到英租界牛津别墅3号(今新华路庆云里3号)。

庆云里建筑建于1932年,占地面积约为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6300平方米。由两幢砖木结构二层联排式住宅组成,建筑首层外立面主要为水泥断块抹灰墙面,建筑二层外立面主要为清水硫缸砖墙面,建筑的女儿墙装饰有“甩疙瘩”抹灰,女儿墙和清水墙面交界的地方装饰有花纹线条,建筑的阳台设有内嵌式和出挑式两种风格。建筑屋顶为大筒瓦坡设计,并设有雕花装饰的老虎窗。楼房前后都设有小院和地下室,每户独门且房间十分宽敞,室内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在当时是一处具有折衷主义建筑特征并且较为高档的公寓式住宅。

3.杨十三旧居(成都道鹏程里4号)

简介:杨十三(1889~1939),名彦伦,字灿如,又名杨裕民,直隶省(今河北省)迁安人。因堂兄弟中排行十三,故名杨十三。造纸专家,河北工学院教授。1906年入天津工艺学堂。1920年赴美留学,获博士学位。曾留学美国。1930年初,杨十三入住英租界伦敦道(今成都道),开始利用其身份和社会地位掩护在津地下党员开展工作,直至抗战初期这里一直是我党重要联络据点。抗战爆发初期,坚持留在天津,与中共市委书记姚依林保持联络。1938年春,组织参加冀东抗日武装暴动。同年11月前往八路军总部工作。1939年7月在转移途中病逝。9月八路军总部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亲提“浩气长存”横额,并书挽联: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对我辈特增担荷;燕赵多慷慨悲歌之事,于先生犹见典型。朱德总司令主祭,彭德怀副总司令致悼词。

杨十三旧居建于民国时期,为带地下室的二层楼房。

4.张爱玲旧居(赤峰道83号)

简介:张爱玲(1920~1995),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中国现代女作家。创作和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1955年,张爱玲赴美国定居,创作英文小说多部,但仅出版一部。1995年9月在美国洛杉矶去世。有《张爱玲全集》行世。

1923 年,张爱玲随父母迁居天津,入住法租界三十二号路(今赤峰道),一直到1928年,将近6年。她在散文中明确提到:“第一个家在天津”。

张爱玲旧居建于民国时期,为砖木结构三层坡屋顶联排住宅。

5.傅莱旧居(云南路48号)

简介:傅莱(1920~2004),全名理查德施泰因,奥地利人。1937年加入奥地利共产党。1939年1月,来到中国上海,在一家难民临时传染病医院行医。同年3月,离开上海来到天津,先后在德美医院、马大夫医院放射科、化验室任职。1940年,他与中共北平地下党取得了联系,承担了为抗日根据地运送药品等物资的重任。

傅莱旧居建于民国时期,为二层带半地下室砖木结构楼房,该楼西南部分二楼为傅莱居住过的地方。

6.耀远堂潘氏旧居(荣吉大街18、20号)

简介:耀远堂潘氏旧居是一组院落式布局的住宅建筑,建于20世纪20年代。西院临街建筑为地震后翻建。院内辅助用房为二层砖木结构楼房,青砖砌筑。西院主楼为三层,主楼外檐为刷石断块抹灰墙面。正立面设柱廊,柱间由宽大木窗封闭,首层柱廊栏板为镂空雕花,二层栏板为实心并装饰抹灰花饰,二层设挑檐,由均匀布置的挑梁承托,挑檐下层间门窗口均有精美抹灰花饰。三层为坡屋顶,檐部出挑。东院建筑为二层砖木结构楼房,青砖砌筑,局部为三层。沿街有一辅助入口,立面为刷石断块抹灰墙面,附壁柱为变体爱奥尼克柱式,刷石抹灰窗套、窗楣,窗楣下、窗间装饰花饰,檐部出挑,檐下设挑梁。院内中部为天井,建筑环绕天井布置,设置开敞变体爱奥尼克柱式支撑柱廊,镂空雕花栏板,层间设横向抹灰花饰装饰带,门窗口套均为刷石抹灰。二层设挑檐,檐下设挑梁。三层设宽大露台,栏板以镂空花饰栏板为主。

7.天津市公安局旧址(唐山道26号)

简介:1955年7月,位于唐山道的天津市公安局办公大楼落成,建筑面积9300平方米。该建筑由虞福京、张家臣设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津建设的第一座大型办公建筑。建筑平面布局沿唐山道呈“工”字形,立面中轴对称,中间主体部分局部高6层,两翼高4层。主体部分以4棵5层通高的壁柱作为主体,柱顶饰以霸王拳,在水平方向上将立面划分为三段。中间宽三间,两侧各宽一间。中间三间向上拔高至6层,再向上收分,形成近似“盔顶”的造型,“盔顶”中间镶嵌一间宽的巨大五角星和缎带。主入口前凸,前为台阶,两侧设置汽车坡道。坡道与台阶两侧均设有汉白玉栏杆。两翼立面仍为两段式构图,屋身设有4层通高的壁柱。建筑装饰细节富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外檐用钢窗。室内为水磨石地面。建筑物地下建有天津市第一座人防工程。

8.东亚毛纺厂办公楼旧址(云南路2号)

简介:1932年4月15日,宋棐卿在意租界创办天津东亚毛呢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为了扩大生产,1935年4月,宋棐卿在英租界墙子河外购地34亩建设新厂(现云南路2号),1936年7月工厂迁入新址。经过几年的努力,东亚公司生产的“抵羊牌”毛线家喻户晓。1949年改称东亚毛纺厂。同年4月2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少奇亲临该厂视察。

宋棐卿曾任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

9.天津日报社旧址(鞍山道54号)

简介:《天津日报》是中共天津市委机关报,是全国第一张直辖市城市党报。1948年12月,《天津日报》社组成,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部长黄松龄任社长,王亢之任副社长,朱九思任总编辑,范瑾任副总编辑。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1月17日《天津日报》创刊,毛泽东题写了报头。

《天津日报》社旧址建筑竣工于1955年,使用至1995年,位于鞍山道与山西路交口,平面呈L形,沿鞍山道一侧稍长,主体部门在相交处,成弧形,设主入口。主体部分,中间一至四层为面阔三间的敞廊,用钢筋混凝土仿传统木结构形式,柱、额枋、雀替、栏杆比例适当、细部刻画精致。敞廊两侧为清水砖墙,每层各开一个海棠纹轮廓的小窗,整体封闭,与中间的敞廊形成强烈的对比。五层为面阔五间的敞廊,层高降低,装饰减弱,并与两翼连为一体。两翼立面,首层以混水窗下墙为“台基”,上部以清水砖窗间墙构成竖向砖与中心有传统图案混水的窗下墙,共同形成立面的构图,具有较强的韵律感。两翼与主体交接的部分外突,打破了两翼单调的体块。

10.沈湘故居(河北路86号)

简介:沈湘(1921~1993),天津人。早年就读于工商学院附中。1940年入燕京大学,后转入圣约翰大学。同时考入上海音乐专科学校。1945年,沈湘在全国各地举办独唱音乐会,被誉为“中国的卡鲁索”,成为当时最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沈湘还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艺术人才。

沈湘故居由主楼和配楼组成,主体为三层的砖木混合结构,房屋面积大约700多平方米。主楼建于民国初年,由阎子亨设计的配楼建于1920年。


法律声明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主办单位: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政府

津公网安备12010102000334号   津ICP备05000681号   网站标识码:1201010001

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196661,举报邮箱:hpqzfb18@tj.gov.cn

微博
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