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     网站无障碍 丨 关怀版

对市十七届人大六次会议第0001号建议的办理答复

王玉佩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速五大道申遗  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的建议,经会同市文化和旅游局研究答复如下:

五大道文化旅游区是天津市14个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文物资源十分丰富。按照《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范围统计,五大道地区现有不可移动文物34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津五大道近代建筑群包括文物建筑39处,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9处,天津市和平区文物保护单位2处,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294处。

2020年7月,国务院批准在天津等5个城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天津市委也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纳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任务,为天津市高质量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机遇,提供了新的发展引擎。

此时,我市8位人大代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加速五大道申遗工作,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的建议,通过天津市五大道申遗,将五大道地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使五大道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对于宣传介绍五大道,提升天津形象,让天津成为世界名城,使天津融入世界,让世界走进天津,打造天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成为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拉动带动城市文化旅游商品消费,加速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汇集,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展现天津国际大都市风貌,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一、关于“加强顶层设计高端规划”方面

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五大道地区文物保护与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理顺文物保护与城区发展的关系,实现整体保护与协调发展,推动五大道文化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和申遗工作,我区经多次实地调研、研究论证及反复修订,完成了《天津五大道近代建筑群文物保护规划》。该规划从遗产概况、遗产价值研究、遗产构成分析、遗产保存现状评估、遗产保护管理综合现状评估等14个方面对天津五大道近代建筑群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作出了详细规划,为下一步创建国家5A级景区和申遗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和平区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标志区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结合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工作,重点围绕发展“洋楼”总部经济和夜间经济,聚焦高端文旅、时尚餐饮、文化创意等产业,提高五大道消费业态集聚密度,丰富消费产品和服务供给,扩大消费人次及消费规模,将五大道打造成为“世界知名的历史文化街区、中西合璧的万国建筑小镇、高质高新的企业总部基地”。2021年,为深入推进五大道地区高质量发展,按照市领导的部署要求,高起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标志区建设,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等方面先试先行,努力建设“发展高质量、生活高品质、城区国际化、管理精益化、治理现代化”新和平的目标。就这项工作,和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在市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多次召开企业家座谈会,调研五大道文化旅游区的具体情况。重点从探索创新发展机制、强化整体规划引领、突出商旅文融合发展、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等五方面抓好推动落实。目前正在有序推进“管委会+公司”的工作机制模式,使各项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加速五大道申遗工作,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关于“让文化引领充分彰显小洋楼特色”方面

“加速五大道申遗工作,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建设,就必须要深入挖掘五大道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突出洋楼文化特色,更要充分认识到,“五大道”以小洋楼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存既是“天津的,也是全国的,更是世界的”人文理念。

我区十分重视文物的合理利用工作,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效结合,较好地解决了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了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双利”目标,使之更好地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利用有条件的文物保护单位例如庆王府、先农大院展览馆(马占山旧居)等一批展馆对外开放;推动五大道近代建筑群发展观光旅游业等,走上了以文物保护带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促进文物保护的良性循环轨道,推进了文物保护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了文物的合理利用,文物保护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深入挖掘洋楼资源价值,注重将文物保护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将重要的名人故居串联成线,为游客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高品质服务。讲好洋楼故事,展现城市魅力。借助“云上和平”微信公众号,推送五大道文化旅游区名人旧居故事,寓教于乐,吸引各地网友前来和平区观光游览。

2019年11月,五大道文化旅游区通过了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创建5A级景区景观质量评审。当前,我区正在积极推动并组织实施五大道文化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工作,预计今年9月底前完成筹备工作,10月份将迎接文化和旅游部暗访组检查验收,为下一步积极推动“五大道申遗”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按照高起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标志区建设基本要求,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等重大机遇,充分利用洋楼资源,对景区进行全面规划提升,初步形成了打造基金小镇集聚区、业态消费先行区、景区文旅融合区和全域绿色生态系统“三区一系统”的建设格局。下一步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扶持培育文旅新业态。推动红色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等融合新业态发展,建立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的长效机制,顺应广大市民和游客消费升级趋势。

二是开发文旅融合产品。聘请文化旅游发展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传统手工艺专家,对五大道地区文旅融合发展科学研判,准确定位,开发符合五大道历史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为和平区经济健康发展献智出力。

三是推进景点提质升级。深入挖掘景区红色故事,抓好红色资源综合保护开发利用,设置一批历史厚重感和现代艺术感极强的“网红打卡标志”,传承好五大道红色文化基因。推动景区文博场馆建设,形成博物馆景观带、文化带,形成博物馆产业链、经济链,做深“洋楼+文旅”消费市场,真正走进洋楼,打造洋楼文化消费品牌。

四是打造精良人才队伍。探索拓宽人才培养机制,以产学一体、校企合作为手段,大力整合政府、企业、院校、科研机构力量,建设五大道文化旅游区专家数据库,选派专业人员到旅游发达地区和重要景区考察学习,畅通政企学研一体化发展渠道,为五大道文化旅游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关于“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方面

五大道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是天津历史建筑集中地和典型代表区域。2017年,由和平区领导带队,专程就鼓浪屿成功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现场学习,进一步深入研究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具体工作。目前,和平区依托五大道历史博物馆、非物质遗产博物馆,聘请张振东、金彭育、航英、罗澍伟等专家学者继续做好五大道地区历史文化的挖掘工作,协同市、区相关部门从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等方面加强五大道历史文化研究,积极推动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工作。

一是推动创建“五大道申遗组织”。   3月3日,我区就“加速五大道申遗,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的相关建议,邀请了天津市人大代表王玉佩等参加座谈研讨会,会议提出要会同天津市的部分文史专家专门成立“五大道历史文化研究会”。目前,五大道管委会与天津财经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签订了战略协议,就推动建设国家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创建国家5A级景区和申遗工作,拟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共同建设“天津街区旅游协同创新中心/基地”,强化对五大道人文历史的深度研究,全面服务和助力五大道文化和旅游区发展,服务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五大道申遗工作进程。

二是加大景区洋楼开发力度。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爱惜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重要指示精神,采取政府引导等方式,围绕39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建筑开展商业开发利用,积极打造国内、国际知名的沉浸式演艺项目,以此带动更多的名人旧居对外开发开放。积极协调市相关部门给予资金、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以此促进以文物保护带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促进文物保护的良性循环。

三是强化景区对外宣传。近年来,我市拍摄的9集纪录片《五大道》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知名度,并在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可以说,对宣传天津、宣传和平、提升五大道的文化旅游影响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我们结合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等工作,积极与北京蓝色光标集团对接,深入研究如何宣传五大道的具体方案。同时,五大道文化旅游区以“开心麻花”民园剧场为依托,进一步丰富完善了演艺产业业态,做了大量工作。目前,正在积极协调市级部门聘请一些专业歌舞剧院、芭蕾舞团、交响乐团以及知名的演出团体到五大道演出,提高五大道文化内涵,扩大影响力,叫响“天津五大道”金字招牌。

四是抓实景区招商引资。我们将坚持“红色传承、绿色发展”,遵循“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积极思考围绕规划布局招商,做好项目精准对接,促成更多符合五大道发展的项目精准落地。目前,和平区委、区政府接待了苏州市姑苏区国资集团、景域驴妈妈集团、融创文旅集团、天下凤凰集团、王府井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到五大道地区调研。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和五大道申遗工作,深入挖掘五大道小洋楼底蕴,重新规划设计业态布局,丰富五大道地区现有业态,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高质量推进五大道文化旅游区全面建设和发展。

再次感谢您在百忙中提出的宝贵意见。希望您继续关注支持五大道文化旅游区的建设和发展,并继续提出意见和建议。

法律声明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主办单位: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政府

津公网安备12010102000334号   津ICP备05000681号   网站标识码:1201010001

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196661,举报邮箱:hpqzfb18@tj.gov.cn

微博
微信
`